暴风雨中的暴风,离成为下一个乐视还有多远?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一年前,《桃花扇》中的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贾跃亭和乐视,一年后这句话恐要送给冯鑫和暴风。

这不是冯鑫想要的结果,他本想学乐视的故事,乐视的生态,乐视的融资,独独不想学乐视的结局。

但事实正与之相反,暴风无论是生态故事,融资规模与当初的乐视都相去甚远,唯独在负债和股权质押上与崩塌前夜的乐视如出一辙。

悬崖边上的冯鑫和暴风

7月6日暴风集团的一纸公告,引发了关注。公告称:

“中信资本(深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股权转让合同纠纷为由,向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对冯鑫名下暴风集团327.12万股票进行司法冻结。

截至公告日,冯鑫持有暴风集团的股份为7032.3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1.34%;累计被冻结的股份为327.12万股,占其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4.65%。”

如果是一个独立事件,本不必如此过分关注。但是根据5月31日暴风集团披露的另一则延期股权质押公告显示:冯鑫在交易所备案的股权质押比例达到95.35%。

冻结的4.65%加上已经质押的95.35%,恰好是100%。也就是说冯鑫手里所有的暴风集团股份要么质押,要么被冻结。

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创始人质押几乎全部的股权以换取融资,只能意味着这家公司的资金链正处于奔溃的边缘。上一个这么做的是贾跃亭,贾老板赴美前将名下99.54%股票质押,占乐视网总股本的25.56%。

一时间,暴风将成为下一个乐视的说法又开始热络起来。

冯鑫显然不想让舆论成为压死暴风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在昨天,暴风股价再次跌停,收于每股12.75元,创下历史新低。冯鑫随即在暴风集团官方订阅号发布题为《三年大考,暴风雨中的暴风——冯鑫的内部两小时长谈》的9000字长文,坦诚的向外界披露自己的资金困境,承认了股权已经全部质押。

在这篇长文中,冯鑫总结了自己在过去三年中犯下“一些错误“,未来将采取包括裁员、聚焦主营业务等在内的若干举措,以使公司回到正轨上来。

值得一提的是,冯鑫特地解释了与中信的纠纷导致股权冻结的事情。

根据冯鑫的说法,2017年,中信资本作为暴风魔镜股东之一,在2017年提出提前撤资;为避免出现法律争议,给上市公司造成负面的影响和股民的恐慌,暴风方面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由冯鑫个人出资来回购魔镜的股份。

在归还5000万余元的资金后,冯鑫“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的现金”,暂时无力归还剩下4000万元(含利息1000万元)。

“因为我个人其实也没有什么其他的财产,当时我个人的股票基本上已经都质押了,去还这8000万其实已经很紧张了,到现在还剩下4000万(含利息1000万)。我一时还拿不出那么多的现金,就导致了目前司法冻结股票的状况。”

而从冯鑫复述的这个细节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暴风恐怕比外界想象的还要缺钱。

暴风油尽灯枯的景象不仅止于与中信的纠纷。

2018年5月29日,暴风集团因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开始停牌。公告称此次拟采取“小额快速融资”,根据证监会规定上限为5000万元。

这种“小额快速融资”对一般融资规模都会动辄数十亿的上市公司来说,5000万元定向增发犹如“鸡肋”。所以这项政策自2014年5月推出以来鲜有上市公司尝试。在2015年、2016年、2017三年间没有一家公司实施。

而在资本市场算是略有名气的暴风以“小额快速融资”为由停牌仅为融5000万,不禁令人愕然。

曾想邯郸学步乐视,

但“穷”是暴风最大的羁绊

要说A股的股民运气确实够差,2014年和2015年,正是全球科技股走向巅峰的时期。但是在A股市场里,只有两只纯正的互联网股票,一个是10年上市的乐视网,一个是15年上市的暴风集团。至于后来的故事嘛,大家都知道了。

两家皆以互联网视频起家,先后都走上软硬件结合的生态道路。但是显然乐视的故事不仅布局的早,而且生动的多。乐视在在创业板的市值冲到1500亿的时候,无数公司愿意跟乐视扯上关系。

而与乐视有诸多相似基因的暴风,自然看到了乐视的好故事。贾跃亭曾经逢人必说“生态化反”,冯鑫则是说“通过DT大数据中心打通各个板块业务用户,充分发挥各个板块业务间的协同效应,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和商业变现效率。”

听起来比乐视更有文化,但实质上中心思想都一样,就是把诸多软硬件业务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互相依赖的商业生态。

但乐视故事一开始讲得动听,钱也是真砸。

由于乐视网的内容是乐视生态的根基,所以乐视在版权购置方面是拼了老本的。乐视网每年花费数十亿,其中2016年超过30亿,乐视体育也在全世界的体育版权上一掷千金。

乐视网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巨大的用户量和广告投放,再将用户吸引到购买电视、手机等硬件产品上,这算是乐视网生态的一个完整模型,并且这个逻辑在理论上行得通,但是乐视错误的估计了争夺优质视频内容所需要的资金,在耗费百亿资金买内容之后,乐视资金流开始有断裂迹象。

很多人嘲笑贾跃亭PPT造车,造生态。但是乐视不惜血本跟BAT争内容版权,带动手机和电视千万级别的出货量确是真的。

这些资金和数据,也使得乐视的故事越来越动听,无数业界大牛都对乐视推崇不已。生态化反的前景似乎触手可及。

反观暴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暴风非常想讲出与乐视相同的精彩故事,但看起来却显得干瘪无力。

暴风“协同”的故事想要奏效,同样需要在内容率先发力。

但乐视2016年、2017年,乐视购置版权内容的支出分别为32亿和30亿。

反观暴风,2017年暴风购置影视版权的花费不到6000万,期末版权账面值仅7919万。要知道2017年乐视是濒临绝境的状态,到版权购置资金依旧是暴风的50多倍。

一年6000万的版权购置费用在如今烧钱最激烈的长视频平台是个什么概念呢?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暴风基本上没有什么内容储备。要知道,现在一部热门大剧的版权费用一度炒到了3亿。

本质上,暴风影音现在仍然定位的是一款播放工具,但是单纯的播放工具什么恐怕也没什么市场了。

没有内容,自然吸引不到什么会员和广告。虽然暴风电视卖的还不错,2017年,暴风硬件销售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40%,毛亏损缩减至9170万元。

但是硬件销量增长的背后,跟软件没太大关系。更多的赶上了乐视崩盘释放的市场份额和智能电视的换机红利,暴风本身的硬件利润也几乎为0。暴风电视2017年销量不过80万台,用户规模难以形成。

软硬一体的生态,缺少了“内容”,根本没什么协同性。纯粹的乐视路子走不通,暴风并没有坐以待毙,想了不少其它的“野路子”。

纸糊的VR撑不起暴风魔镜14亿的心

2015年3月24日暴风挂牌创业板,而后暴风从7.14元股价,连拉35个交易日涨停,3个月内股价一度涨至327.01元;在2015年124个交易日中,暴风共计55个涨停,最高市值甚至达到了360.97亿元。

彼时暴风被称为市场上的“妖股”和启明星。

现在回过头看,当时暴风的股价之所以拉的这么高,除了A股市场科技股稀少,以及暴风把自己包装成了“小乐视”之外,子公司暴风魔镜给暴风集团锦上添花点缀上VR概念,也是重要推手之一。

2015年4月份暴风魔镜获得首轮1000万美元融资,首轮投资方为华谊兄弟、天音控股、爱施德、松禾资本。

2016年1月21日,暴风魔镜获得第二轮融资,融资金额2.3亿元人民币,本轮由中信集团旗下中信资本领投,天神互动、暴风鑫源跟投。此轮融资之后,暴风魔镜的估值为14.3亿元人民币。

但是稍微对VR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明白,彼时国内大热的移动VR风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货色。

无论是暴风魔镜还是其他厂家,当时国内发布的几乎所有移动VR设备都是 google 在 2014 年公布的著名超廉价 VR 头显解决方案 Cardboard。

如果入手了这种100块移动VR的童鞋,只要稍微观察并分析一下设备的基本结构,就一定能得出:这玩意儿的技术含量简直堪忧。

那两片看起来最有科技含量的透镜,Google 官方采用的材料也不过是丙烯酸塑料而已。

倘使就指望用这种神似小学生手工课作业的东西改变内容行业现状,撑起数十亿的估值,这种神奇的事情,恐怕也只有在中国的这篇“热土”上才能够发生。

事实上,让Google 以及众多欧美 VR Geek 都始料未及的是,在遥远的神秘的东方国度中,真有人把这个不过是憧憬未来VR的理想化状态的玩具信以为真,做起了商业化的生意。

如果这种纸糊的东西都能够代表未来,那谷歌和HTC、facebook,花费大力气研制一体化VR设备岂不是一件最蠢的事。但是你听说过三家VR巨头发售过任何只装了俩镜片,塞进去手机就能当成虚拟现实的“移动VR”吗?

之所以这种技术上还是“伪命题”的移动VR能在中国炒热,不过是一些自诩流淌着互联网基因的中国企业,发挥一惯善抄的本事,在国内用户还不知道“虚拟现实”到底是什么玩意儿的时候,快速复制了这个没有什么技术门槛的玩具,建立了“国产VR盒子”的概念,使之炒热圈钱。讽刺的是2016年还被称为“VR元年”。

而暴风是这场VR闹剧最兴奋的表演者。

伪风口来的快,去得自然也快,暴风魔镜2016年1月份刚估值14亿,10月份就被爆出裁员一半,现在的移动VR已经彻底成为了买就送的“赠品”。

一发不可收拾的还有暴风两年跌去8成的股价。

暴风还曾想染指区块链、进军影视娱乐、游戏等,但这种想风口上胡乱抓根救命稻草的事情自然皆无一奏效。

很多人忘了,冯鑫是雷军金山时期的旧部,跟着雷军时,冯鑫没挣着什么钱,过得是苦日子。后来出来创业了,看见什么风口都想抓住。

去年冯鑫接受采访时曾说,乐视倒下后,暴风难免与小米在互联网电视市场有一场恶战,但战斗还没开始,冯鑫却快要倒在了自己的曾经的野心或者说贪心之下。

怪只怪冯鑫没有记住老领导的教诲:做人要厚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