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一般在每年公历的12月22日左右。由于在周朝的时候冬至为新年元旦,因此,冬至又被称为“冬节”。
在冬至这一天到来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会到达一年中的最南端,因此,北半球的白昼时间会最短,而黑夜时间会最长。
依照自然界的规律而言,在冬至期间内,我国西北高原地区的平均气温将会普遍在0℃以下,而南方地区的气温则只有6℃至8℃左右,并且,从冬至这一天起,就开始“数九”了,数九寒天的意思也就是指从冬至日开始天气将会变得异常寒冷。如果冬至期间内的气温没有彻底降下来,气温高于各地的自然规律,那么,就意味着“冬至天不凉”,就属于“暖冬”了。
而暖冬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由于温度降不下来,从而会导致地温过高,而地温过高,土壤中的水分就非常容易被蒸发掉,从而会导致土壤中的水分不足,最后影响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的生长。
并且,由于地温过高,小麦就会出现旺长的现象,俗语说,“麦无二旺”,如果小麦在冬季时长势过快,就会消耗掉大量的养分,从而导致小麦在春夏之间生长乏力,最后导致小麦减产。
同时,由于地温过高,越冬害虫就不容易被冻死,而一旦越冬害虫没有被冻死,就会在第二年时继续危害农作物,从而使农作物因为虫害而难获丰收。
另外,如果冬季时地温过高,就容易在第二年春季时出现“倒春寒”的天气现象,而“倒春寒”天气现象一旦出现,刚刚泛青或拔节的小麦就会遭受冻害,进而使小麦难以增产。
因此,暖冬现象一旦出现,农业生产会遭受到非常大的损失。
在过去的时候,大多数老百姓都以种地为生,庄稼就是老百姓的唯一收入。如果因暖冬现象出现而导致来年的庄稼歉收,老百姓就会民不聊生,日子会过得很苦。其实,这就是“冬至天不凉,来年卖瓦房”这句俗语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