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母乳喂养,可防成年后血脂异常

儿时母乳喂养,可防成年后血脂异常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父母都希望给宝宝优越的生活条件,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要让孩子吃好。众所周知,母乳是新生儿最好的食物,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有很多婴幼儿会选择配方奶粉。近期,一项研究显示,与母乳喂养的婴儿相比,喝配方奶的婴儿成年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坏胆固醇)均会显著升高。

母乳中的外源性胆固醇,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

《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这项由美国、英国、瑞士研究人员撰写的观点文章指出,婴儿时期的饮食(喂养方式)可能与血胆固醇水平的升高有关。研究的作者指出,母乳中胆固醇含量更高,早期接触母乳中的外源性胆固醇,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

从小到大,人的血胆固醇水平逐渐升高,婴儿时期升高近2倍。新生儿的平均总胆固醇水平为1.8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0.62~0.65毫摩尔/升;1岁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至1.5~1.63毫摩尔/升;成年后,平均总胆固醇水平为4.99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3.0毫摩尔/升。

总胆固醇偏高的人,相比正常人而言,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同时血脂高还容易诱发脂肪肝,甚至可以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总胆固醇偏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缺乏锻炼、肥胖、高脂饮食等,饮食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婴儿出生后的6个月内最好喂母乳,长大后不会过胖。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还显示,目前的研究表明,婴幼儿阶段接受母乳喂养与其成年后血清胆固醇水平偏低相关。其作用十分显著,并大于膳食调整或其他多种风险干预措施的作用。

母乳中的乳糖可防止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升高

另外,母乳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为乳糖,而市面上的大多数配方奶含有玉米糖浆、玉米糖浆颗粒、麦芽糊精、葡萄糖浆、糙米糖浆、蔗糖,因此口感更甜,易于消化。

上述研究的作者推测,婴儿从配方奶中摄入大量单糖,导致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升高,最终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与母乳喂养儿相比,喝配方奶的婴儿成年后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胰岛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高10.1%、15.8%、0.22毫摩尔/升。因此,研究作者指出,2020年美国膳食指南咨询委员会报告首次建议,2岁以下幼儿禁止摄入含添加糖的食物和饮料。

胆固醇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前者可以减缓动脉硬化进程,被称为“好胆固醇”;后者可以直接引发并加速动脉硬化进程,被称为“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血脂化验指标中一个引发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另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与甘油三酯增加有关,是2型糖尿病中常见的血脂异常指标。高血糖合并高血脂,是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心脏病的高危因素。

母乳喂养能预防糖尿病等慢性病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大量科学研究的证明,在西欧和北美开展的多项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对于2型糖尿病具有预防作用,其作用十分显著,并与膳食调整和体育锻炼的效果相当。

母乳喂养至少要坚持到儿童满两周岁

母乳是6~12个月婴儿的首选营养来源,有助于从出生起就启动心血管病预防。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新生儿应该纯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我国卫生部门也推出了促进母乳喂养的新举措,并鼓励持续母乳喂养并辅之以适当的辅食,至少坚持到儿童满两周岁。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导儿童家长和社会公众树立科学育儿理念,普及婴幼儿喂养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此前,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婴幼儿喂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以下简称《信息》)。《信息》指出,婴幼儿喂养主要包括从出生到3岁期间的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合理膳食和饮食行为培养。这一时期是生命最初1000天中的重要阶段,科学良好的喂养有利于促进儿童健康,为其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信息》指出,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0~6个月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婴儿6个月起应当添加辅食,在添加辅食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及以上;添加辅食坚持由少量到多量、由一种到多种,引导婴儿逐步适应;6个月至2岁期间逐步增加辅食添加的频次、种类,确保婴幼儿良好的生长发育;提倡家庭自制食物,控制婴幼儿糖和盐的摄入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