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是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人主张定为1小时,但也有人讲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者也归为猝死。
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各种心脏病都可以导致猝死,但心脏病的猝死中一半以上是冠心病,猝死备受医学界重视。
心源性猝死占80%以上
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心源性是指因心血管疾病而发病,心源性猝死者占到了非事故突发性死亡者的80%以上。非心源性因素有过度劳累、酗酒、服用药物和剧烈运动等。
猝死中心血管疾病占其中的80%,很高比例是冠心病,其他有肥厚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炎和心律失常等。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发病机理机制为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及心室停搏。高血压、吸烟、饮酒、精神过度兴奋和紧张都可能与猝死的发生有关。
猝死在出生后6个月,30~50岁为两个高峰期。
看似“健康”的中青年也会发生猝死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环境、饮食变化、生活工作压力增加,导致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巨大,从而使潜在疾病的危险因素增加。
此外,中青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等心脏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升高,不少中青年人心脏很可能很早就出现了问题,但自己不知道。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依然加班熬夜、过度劳累、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同给本来已经虚弱的心脏施以重拳。
这些高危人群往往是一些平时看似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由于他们不像老年人那样重视疾病的信号,平时也很少进行用药、检查等健康维护,因此比老年人更易被猝死“垂青”。
令人惋惜的是,不少人在猝死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心脏病。在强大的生活压力面前,越来越多的人疲劳作战、精神高度紧张、焦虑等。经常有人因连续数天加班导致过劳死,这是因为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下,交感神经、内分泌等系统会过于疲劳或兴奋,使心脏功能紊乱,导致悲剧发生。
除了心脏病,这些诱因也可增加猝死风险
猝死的原因,十有八九是心脏病,其中尤以冠心病居多。其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阻塞、痉挛,或二者同时发生,引起心肌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此外重度心肌病、心肌炎、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心脏高度肥厚或扩大,都能引起猝死。
但其他因素如: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药物中毒、电击、溺水等均可引起心脏猝死。此外,猝死常见诱因还包括:精神因素、剧烈运动、过度疲劳、暴饮暴食、轻微外力作用、感染、过热过冷等。
某些症状,正是提示猝死的危险所在
虽然有些猝死前没有什么明显的异常情况发生,但大部分人往往有心悸、烦躁、心前区不适、心前区疼痛,只是平时没有引起注意,这正是猝死的危险所在。不少人看来很健康,有的人心脏感觉不舒服不知道上医院,而是认为可能是最近几天太累了,或者吃的不舒服等等,由此导致悲剧的发生。
猝死前最典型症状是心前区、胸骨后持续3至10分钟不等的一种压迫性绞痛,可以伴有向左上肢放射痛,如果超过20~30分钟,往往提示心肌坏死。也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如胃疼、背疼,牙痛、心悸、胸闷、头痛、眩晕、呕吐等。
如身体感觉异样,尤其是代谢综合征患者或有冠心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生不明原因的疼痛,如上述不典型症状,再出现明显的胸痛,一定要及时排除心脏问题,马上就医,心肌梗死4分钟内抢救最有效。
猝死抢救关键:尽早进行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很低,根据不同的情况,其生存率在5%~6%,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进行心肺复苏治疗。
当心血管疾病的病人突发意外时,最令人遗憾的做法就是患者已经发生心搏骤停后,但家人或旁人还在盲目地等大夫,或将病人送往医院,而不是立即就地进行心肺复苏,这无异于断送掉了患者40%~60%的生机。
心血管疾病患者突然出现心搏骤停,多数是由室颤引起,家属应当机立断,在经一两次胸前区叩击后,立即将患者放于硬板床平卧,做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救护者应在患者的右侧,左手置于患者的前额,用力向后推,使患者头向后倾斜,家属的右手放在患者颌下向前提高下颌骨,立即开展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