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献帝和曹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献帝禅位后过得怎么样?看他死后曹魏给他下葬的规格就了解了?
汉献帝刘协是汉朝最后一位皇帝。凡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汉献帝是汉灵帝的第三子,刘辩之弟。董卓废刘辩后,拥立其为帝。后曹操掌权,将汉献帝迎到许昌,作为傀儡,以令诸侯。
曹操死,其子曹丕称帝后,汉献帝便销声匿迹了。关于这位汉朝末代帝王的下落众说纷纭,他到底是被杀了,还是被软禁了?他死后葬在了哪里?陵墓是什么模样?这些疑问一直令世人困惑不已。不过近年来专家们的考古发现,使这些在人们脑海中萦绕了千百年的谜团,正在被一点一点解开。
汉朝末代帝王的行踪探寻
要探寻汉献帝的陵墓埋藏何处,首先要弄清他在历史上“失踪”的那段日子到底去了哪里。据史料记载,在曹操死后,曹丕袭魏王和汉丞相职。一些大臣威逼汉献帝学习唐尧虞舜把皇帝位禅让给曹丕。220年10月,曹丕如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曹丕从魏王升到了皇帝,皇帝刘协降为了山阳公。这个山阳公还比较尊贵: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效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逐鹿城。据说,在汉献帝离开都城前去山阳的时候,曹丕还非常客气地说: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
可是,史书上所载的山阳逐鹿城到底在哪呢?这究竟是一个虚构之乡还是一处真实存在呢?有人说这个“山阳城”就是当年秦始皇赐封长信侯嫪毐的封地。
这个嫪毐就是与秦始皇母亲赵太后私通而备受宠信的那个人,后被秦始皇车裂而死。即便真有这个地方,那么经历了千百年的变迁后,如今它又在何处呢?
专家们对此进行了考证,了解到史书中提到的山阳县就在如今的河南焦作市区,而献帝居住的逐鹿城则在现在的修武县李固村。现存的山阳故城大部分高出地面,因为地下水位过高等原因,山阳城没有进行过考古发掘工作。
山阳城始建于战国初期的魏国,东汉中晚期和三国时期达到最繁荣,隋唐时逐渐沦为残垣废墟。之所以选择此地作为贬地,一则是因为此处离曹魏的首都不远,便于监视;二则是因为之前汉献帝的一个皇子曾被封为“山阳王”。按此推测,这个地址应该可信。
现在既然已经找到了汉献帝的贬居所在,那么就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汉朝末代帝王被贬后的生活以及他的最终归属。后世流传说,献帝到了山阳后“不为良相却为良医”,成了一个悬壶济世的医生。据说,汉献帝虽然是个窝囊皇帝,却是称职医生,深受百姓爱戴,民众敬之如父母。
焦作一带的民众为了纪念他,不仅盖了献帝庙,还口编了许多关于他行医救人的传说。人们把他和曹皇后称为“龙凤医家”。焦作老百姓出于对他俩的感激之情,对老中医格外敬重,尊之如君。
“百姓捧土”堆成的帝王陵墓
汉献帝刘协被贬山阳公后在民间行医救人,救济百姓,后病死于此,享年54岁。献帝死后,曹家朝廷还算厚道,仍旧以汉天子的规格和礼仪安葬了他,谥号孝献皇帝,陵曰禅陵——意思是汉献帝“以汉禅魏”。
汉献帝禅陵位于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南,南距修武县城约23公里,北依太行山,其余三面皆为平原。陵东南400米处有一低矮山丘,因禅陵在此而得名,曰古汉山。
北约5公里的太行山中有一幽静凹区,曰百家岩。内有一高约10米的高台。当地群众相传,汉献帝常来此避暑游玩,于是在高台上建有汉献帝庙。陵北500米处是因陵而得名的古汉村。
禅陵坐北朝南,陵内有两个陪葬墓。一座位于禅陵东北130米处。当地群众云,早年此冢封土略比禅陵小,现封土大部分已被平掉,所剩封土平面直径约2米,高约1米。另一座位于禅陵东南80米,封土呈半圆状,筑夯,现有高度约2.5米。
由于常年自然和人为破坏,禅陵现存封土呈不规则方形土冢,南侧和西侧均已呈直立状。现存每边长约20余米,周长100余米。
封土夯筑,但夯层不明显,夯土中包含有汉代筒瓦、板瓦和鹅卵石。据史料记载,曹魏时期提倡薄葬,陵墓都没有封土堆儿,那么,何以一代“废帝”的陵墓上反而有这么高的封土呢?
据说,献帝死后山阳百姓纷纷前去送葬,人们用帽子、衣服盛着黄土倒入墓穴,堆起了山一样的墓堆。当然,捧土为陵只是传说。可能当时就有封土,汉献帝虽然死在曹魏时期,但他是以汉礼下葬的。
此外,禅陵之上还立有汉献帝陵寝碑,碑为青石质,上圆下方,高1.55,宽0.585米。题首刻:大清乾隆五十二年暮春秋旦;中刻大字:汉献帝陵寝;落款:河北镇总兵方城王普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