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名叫亨利·威廉·布莱尔,美国人。1891 年,他被美国总统任命为驻华公使,但未及赴任,就被大清总理衙门视作「不受欢迎的人」拒绝入境,终身未能踏上中国的土地。
清朝不欢迎此人,并不是因为外交礼仪不合或其他稀奇古怪的理由,而绝对是有理有据,义正辞严。
19 世纪中后期,华人劳工大量涌入美国西海岸,从事淘金、筑路等行业,引来白人劳工团体的敌视。由于种族歧视和对廉价华人劳工的拒斥,1882 年,在加州白人劳工团体的大力推动下,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并在此后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华人移民的歧视性法案。
美国国会1882 年通过的《排华法案》第一页
时任参议员的布莱尔,作为美国参议院教育与劳工委员会的主席,站在支持白人劳工的立场上。而他也为推动国会通过一系列排华法案,起到了重要作用。1888 年9 月13 日,美国国会参议院就是否通过禁止离美华工再次入境的「斯科特法案」展开辩论。根据清国驻美使馆的译文记录,当天布莱尔就该法案发表了下列言论:
布莱尔号召驱逐金山(即旧金山)华人,防止他们向美国东部流动的歧视性言论,自然是为了迎合顺应当时美国社会的排华氛围,「斯科特法案」也在国会顺利获得通过。然而,布莱尔在排华问题上的活跃表现,很快就成了他的「政治包袱」。
1891 年,卸任参议员的布莱尔被美国总统任命为驻华公使。消息一出,美国国内舆论议论纷纷。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多家美国报纸,翻出三年前布莱尔在国会上发言攻击华人的历史,提出布莱尔是否适宜这一职务的疑问。
由于崔国因刚从另一接纳大量华工的美洲国家秘鲁视察归来,对布莱尔还不甚了解,面对后者出示的「(禁止华工入境)不可急而当缓」的证据,他只是用「(做对)两国有益(的事)」这样的场面话打发回去。而与此同时,美国任命新驻华公使的消息已经传到总理衙门以及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耳中。
李鸿章在得知消息之时,恰好收到了事先向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咨询的有关美国政治问题的答复。丁韪良陈述了布莱尔之前的排华言行,并援引国际法「不受欢迎的人」惯例,指出中国完全有权力拒绝任何不想接受的外交官。
尽管中方的要求,显得对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缺乏了解,美方也以「外事与内政无涉」为由拒绝,但中方的态度无疑是直接判了布莱尔外交官生涯的死刑。
而经过了数月无职可就的煎熬,布莱尔最终选择主动请辞,并在10 月得到批准。这位不受大清欢迎的洋人外交官引发的风波,也终于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