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人定胜天学说的唯物思想家——荀况,荀况的生平简介

荀况,中国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孙卿,赵国人。曾三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至楚国任兰陵令。有《荀子》一书传世。

中国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孙卿,赵国人。曾三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至楚国任兰陵令。有《荀子》一书传世。

荀况处于封建地主阶级的统一国家即将形成的时代。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他以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为中心,批判地吸取了先秦各家的思想成果,创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汉以后的封建社会有较大影响。

欲求论主要论点是:①指出“欲多而物寡”的矛盾(《荀子·富国》),认为只有“明分”,即建立封建的等级关系和分工、分配关系才能解决这个矛盾。②把欲和求区分开来,认为欲是由生理本能所决定的生理欲望,一切人都有,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完全满足,求是由思维活动所决定的实际物质需求,凡是符合于封建等级制度的求是有可能也必须满足的。③提出导欲的观点,主张以封建礼义来引导和制约欲求,使人们的物质需求符合于他们各自所处的等级地位。④认为“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礼论》),即欲望本身和满足欲望的手段应该是相互协调、相互推进的。由此出发,他提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大略》),将义和利统一起来。

分工论荀况比先秦其他思想家更为重视分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他从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人的能力的专一性的矛盾,分析了分工的必要性:“故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他认为分工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会使人的能力和品质各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使得职业有世袭化的倾向。他特别重视封建统治者和庶民之间的分工分职关系,提出“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富国》)。认为封建统治者是凭借道德役使庶民,无需劳动,而庶民的生产和生活,都要依赖于封建统治者的组织领导。他还把以封建剥削关系为核心的士农工商的分工分职关系,称为“礼法之大分”(《王霸》)。对于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职能也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重农抑工商思想荀况认为农业才是财富生产的本源:“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而“工商众则国贫”(《富国》)。因此,要富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即“强本”(《天论》),并同时抑制工商业的过度发展。对于发展农业,他主张国家必须使庶民通过劳动能取得维持温饱生活的收入,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即“计利而畜民”。同时他还提出了发展大农业的观点,即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农林牧渔各种生产,丰富各种产品。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荀况对发展生产抱乐观主义的态度。他说:“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草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富国》),这种乐观主义是战国时期生产力蓬勃发展在进步思想家头脑中的反映。

分配和消费思想荀况主张财富的分配要有贫富不同的级等差别:“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王制》)。因为在社会产品不能满足社会欲求的情况下,人们只有按照社会的等级地位来分配产品,才能避免争乱,这就从理论上肯定了贫富差异存在的合理性。他的消费观点是“节用以礼”(《富国》),节用是为了备荒、裕民和富国。节用要以礼为标准是为了体现“贫富贵贱”的等级差别。他一方面要求贫贱者在生活上要尽量节俭,但也认为要保证他们的基本衣食需要;另一方面他主张富贵者应有豪华的生活,但认为豪华也必须有限度。

富国论荀况兼取法家的富国思想和儒家的富民思想,主张在富民的基础上达到富国的目的,实现“上下俱富”。他认为必须先有农业发展,然后才能充实国家的收入和储备,其根本方针是“开其源”,“节其流”。源是农业生产,流是国家财政。荀况强调了国家采取富民的财政政策对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他提出:“裕民以政”(《富国》),主张国家采取轻税政策,使庶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从而提高庶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荀况的开源节流的财政原则对中国封建社会中的财政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