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征麓川的原因?对明朝有什么影响

自元末至明正统年间,中央王朝与麓川傣族地方政权之间一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矛盾激化的结果,造成长期战乱的局势,既不利于朝廷的封建统治,又有碍边疆的安定和德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麓川战役彻底瓦解了思氏傣族领主的政治军事势力,使得此后五百余年间德宏与中央王朝从未发生过大规模军事冲突,保证了德宏边疆与内地在政治上的一致性,并使今后德宏战事出现根本性的转变,朝廷向德宏发兵,其目的都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而不再是为了解决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了。

另外,明朝在麓川战役之后,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在原麓川政区内先后设立了七个土司政权,这些土司原是麓川思氏的部属,在麓川战役期间归附明朝,被朝廷授委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世袭职位,成为互不相统属的边疆少数民族统治者。这些土司世沐皇恩,均以报效朝廷为职责。土司制度在麓川战役后得到巩固和完善,它适应于当时德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既有助于祖国的统一,增强边疆各民族对祖国的向心力,又使德宏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了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其次,麓川战役促成了德宏前所未有的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大量内地官兵流落德宏各地,安家落户,繁衍后代,不少汉族官兵娶当地少数民族为妻,并逐渐被少数民族所同化,“娶夷婆,变夷人”的说法流传至今。

随着大量汉族定居德宏,汉族的先进文化也越来越深地扎进了德宏这块偏远之地。特别是官兵进军所经过的今梁河、盈江一线,当地少数民族受汉文化影响尤深。今陇川县户撒乡是明军屯兵要地和后勤补给站,作战所需的大量兵器即在户撒锻制或修复后运往前线。据说户撒阿昌族打制刀具的精湛技术便是明军工匠传人的,今户撒刀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我国三大民族刀具之一。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麓川战役之后,“南京应天府”在德宏这个祖国西南极边之地,一下子成为叫人羡慕的、让人产生无比荣耀的地名。不仅汉族官兵的后裔一致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从“南京应天府”随王尚书南征而来,就连梁河南甸傣族土司及盈江干崖傣族土司竟也说自己的祖先是“南京应天府”人,并郑重其事地写进土司家谱之中。

毫无疑问,以明朝京都作为自己的祖籍,是想抬高自己的地位,在精神上拥有一种优越感,汉族官兵的后裔们凭此形成一种凝聚力,依靠这强大的精神力量增加在蛮荒之地生存下去的信心和勇气;而对南甸、干崖傣族土司来说,认“南京应天府”为祖籍,一是可假借中央朝廷的政治影响来统治本民族,二是为了应对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极端歧视态度。

麓川战争是德宏傣族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着麓川王国的瓦解,明廷先后在德宏建立了南甸(今梁河)、干崖(今盈江)、陇川三个宣抚使司,遮放、盏达(今属盈江县)两个副宣抚使司,以及芒市长官司(后升安抚使司)和勐卯安抚使司,共计七个世袭傣族土司,各个土司不论职衔高低,均互不统属,只听命于封建王朝,为朝廷守卫边陲,并纳差发、输贡赋。从此,封建土司在德宏统治了约五百年。

麓川之役也导致了明朝在西南地区统治的衰落。朝中大臣上书中曾说:“麓川连年用兵,死者十七八。”在“江南水旱相仍,军民俱困”、“瓦剌边患”的严峻形势下,王振等仍然要调动江南和四川各地的大量兵力,“转饷半天下”发动了持续9年的大规模战争,从而引发国内农民起义,政局动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