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口镇发现史学家朱芳圃故居

在株洲县渌口镇渌滨路,有一座刚建成的红砖房。房子旁边,还有一堵残破的青砖墙。直到上个月,株洲县文物局才确定,红砖房的原址上,曾是史学家朱芳圃生活过的老宅。旁边那堵墙,竟是朱芳圃故居的一部分。

概况

占地300多平方米,被发现时已遭拆除

市政协委员马立明非常关心株洲市的文物保护工作。他以前在株洲县工作过,知道株洲县曾走出一位史学家朱芳圃,便一直寻找朱芳圃在株洲县的故居。但除了知道朱芳圃的故居在渌口老街之外,没有其他线索。

今年3月,马立明联系上朱芳圃的侄子朱德立,和株洲县文物局局长吴利人一起,前往渌口老街寻找朱芳圃的故居。经多次走访及与朱芳圃的后人核实,3月底,株洲县文物局确认渌滨西路164号的老宅为朱芳圃故居。

马立明介绍,朱芳圃故居占地300多平方米,房屋用青砖砌成,盖的是黑瓦,与老街其他老宅相比,做工讲究。他很早就觉得这座老宅与众不同,去年10月,他还陪同香港中文大学两名教授,在这座老宅前逗留过。当时,他和两位教授猜测,这座老宅的主人是有身份的人,“没想到这个人就是朱芳圃”。

让马立明惋惜的是,由于朱芳圃故居30多年没人居住,早已是一座危房。去年年底,朱芳圃的两个孙子对老宅进行修缮,目前维修已进入尾声。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这里发现,老宅已经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栋红砖房,原来的天井和黑瓦都没有了,留下的只有一堵青砖墙和房屋地基。

建议

按原貌修复,纳入渌水风光带规划中

吴利人介绍,朱芳圃故居被发现时,由于破坏得比较严重,达不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准。

“目前,最重要的是恢复故居原貌。”吴利人表示,朱芳圃故居如果能原样修复,将被设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他们也会为其申请省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积极配合朱芳圃的后人,做好故居的陈列工作,争取将其纳入渌水风光带的规划当中。

今年3月底,市政协委员马立明,联合佘意明、蔡平、黄上峰、王小玲、楚石、陈光国、陈岱陆等政协委员,提交了《建议修复好甲骨学殷商史大家“朱芳圃旧居”》的提案,建议相关部门按照原貌修复朱芳圃故居,陈列他的相关遗物,并将之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马立明说,朱芳圃的后人对于修复故居一事没有异议,并愿意捐出他们所拥有的朱芳圃的遗物。朱芳圃在河南的孙女表示,河南历史研究所存放了朱芳圃大部分遗物,只要将株洲县的朱芳圃故居修复好,她愿意与河南历史研究所协商,力争将朱芳圃的部分遗物送回株洲县故居。

朱芳圃二三事

朱芳圃的侄子朱德立说,朱芳圃在株洲县的故居由清朝湘军高级将领郭松林所建。郭松林在渌口老街建了座1000多平方米的大宅子,朱芳圃故居就是其中一部分。1945年,朱芳圃从郭松林的后人手中购买该部分住宅。

买下宅子后,朱芳圃的妻子和三个儿女都在此生活,朱芳圃则去河南工作。1968年,73岁的朱芳圃从河南历史研究所退休,回到老家株洲县。

朱德立说,伯父是醉心于学术的人,不喜欢应酬。由于身体不好,朱芳圃回到株洲后,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老宅里。为了完成书稿,他自己口述,让女婿在旁记录,“可惜的是,伯父去世前口述的书稿,因为很多原因后来都遗失了。”

朱德立回忆,伯父朱芳圃生前很关心家族子弟,家族内有人家庭贫困却上学的,他都会资助,朱德立就受了他的资助。“我上初中时,伯父一个学期给我5元。”朱德立说,当时的5元钱,相当于一个家庭两三个月的生活费。因为伯父的资助,他才完成学业。当时伯父还让他母亲给他带话,“要我好好读书,将来做国家的栋梁”。

1973年9月,正在和女婿整理书稿的朱芳圃,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病逝,享年78岁。

曾和毛泽东是同事

“朱芳圃与毛泽东有一定渊源。”马立明介绍,朱芳圃20岁时,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与蔡和森、邓中夏成为同学。后来他寄居在易培基处,毛泽东当时也住在这里,正在编辑出版《湘江评论》,自此他们得以相识。后来,易培基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聘毛泽东为附属小学部主任,朱芳圃任师范部文牍员,两人成了同事。

新中国成立后,已成为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始终没有忘记朱芳圃。一次,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嵇文甫去北京开会时,毛泽东特意向他问及朱芳圃,并要嵇文甫回河南后代自己向朱芳圃问好。1964年,朱芳圃去北京,他的老师徐特立不但亲切地接见了他,还促成他与毛泽东的会面。

在史学上与郭沫若、罗振玉、商承祚齐名

1926年,朱芳圃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陈寅恪、李济之等人。在王国维的影响与指导下,他开始学习研究甲骨文、金文。

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毕业后,朱芳圃先后在中山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大学、开封师范学院等院校任教,并率先提出“甲骨学”这一学术概念,获得国内外学界认可,由此“甲骨学”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1933年至1934年,朱芳圃撰写的《甲骨学文字编》、《甲骨学商史编》分别由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详尽反映了甲骨学殷商史学科早期的发展情况和研究成果,他因此成为与郭沫若、罗振玉、商承祚齐名的史学专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