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资、刘放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竟然能更换大将军人选

在《虎啸龙吟》当中,资历甚浅的曹爽之所以能够取代燕王曹宇出任大将军,缘于中书省两位长官孙资、刘放二人的运作。此外,司马懿能成为辅臣,同样缘于二人的推荐。那么这两位在之前不“显山露水”的人物究竟是何背景?他们为何敢于介入明帝曹叡的托孤重事,改易大将军人选呢?

孙资、刘放同为中书省长官,权势极大

据正史记载,孙资是汉末太原人,少时便因博学多才得到老乡、司徒王允的推荐。曹操执政后,孙资在好友贾逵的推荐下出任丞相参军事,因智识深远、娴于谋略,备受尚书令荀彧及曹操的赏识。刘放与刘备都是涿郡人,同为宗室子孙,初因避乱依附于渔阳军阀王松。在曹操平定河北期间,刘放因说服王松降操有功,被曹操征辟为官,历任参军事、主簿记室,同孙资一起掌管枢机重事,很受曹操信用。

曹操进位为魏公后,孙资、刘放被寄以心腹之任,共同担任秘书郎的职务,掌管朝廷机要文书,开始向尚书台分权。曹操进爵为魏王后,二人分任尚书左、右丞,负责尚书省的日常事务,依旧执掌文书事务。此时,尽管孙刘二人品秩不高,但权力却很大。

曹操执政后期,孙资、刘放开始得到重用

因为帮助曹丕代汉建魏有大功,孙资、刘放在文帝朝的权势获得进一步提升。黄初元年(220年),文帝改秘书省为中书省,负责诏令文书的起草工作,并任命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同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令的品秩虽低于尚书令、仆射,但就跟皇帝的亲近程度而言,要超过前者。此时,尚书台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国家中枢机关,但中书监、令在实际上已行使起宰相的职权。

自曹操担任魏公(213年),至魏帝曹芳正始七年(246年),孙资与刘放执掌魏国、魏朝机要工作长达33年时间,是名副其实的幕后实权人物。明帝曹叡在位期间,朝廷日常政务、行军作战等大小适宜,全由孙刘二人执掌,朝廷每有大事需要裁决,也需要向二人询问意见,然后才能做决定。中书省的权力如此之大,令各级官员畏之如虎,一旦听闻命令出自中书省,几乎无人敢于违抗。

明帝驾崩前,曾想任用曹宇为大将军

景初二年(238年),明帝曹叡大限将至,为曹氏江山稳固计,便想起用叔父、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以领军将军夏侯献(夏侯惇族人)、武卫将军曹爽(曹真之子)、屯骑校尉曹肇(曹休之子)、骁骑将军秦朗(曹操养子)为辅,凭借宗亲的力量,共同辅佐幼主曹芳。在这些人中,夏侯献、曹肇对孙资、刘放长期专权心怀不满,曾威胁二人,若他们上台执政,必将有所动作。

孙资、刘放闻听后,内心非常恐惧,为求自保,在明帝面前极力阻止曹宇等人上台。但考虑到明帝想重用宗亲的心思,二人便将与自己关系尚可的曹爽捧上台,建议让他做大将军,并提议征召司马懿共同辅政。明帝起初同意这个提议,但没多久就变了卦。原来明帝深知曹爽素无才学、软弱易制,而司马懿心机似海、阴狠刚戾,这种组合风险性很大,便下令停止先前所议之事,再召曹宇辅政。

曹爽能成为大将军,孙资、刘放功不可没

孙资、刘放获悉明帝改变主意,于是再次觐见,并力主维持原议。此时明帝心力俱疲,便再一次答应二人所请。孙刘担心夜长梦多,便请求皇帝立刻下诏,但被明帝以疲乏不能书写为由拒绝。刘放见此也顾不得君臣礼节,竟然抓住明帝的手让他勉强写下诏书,并马上出宫昭告天下,不仅罢免曹宇等人的官职,并将他们立刻驱逐出宫。因此,曹爽、司马懿之所以能上台,孙刘二人之功不可没。

司马懿执政后,刘放、孙资相继病死

魏帝曹芳在位前期,大将军曹爽专权自恣,国家政事一己决断,毫不把中书省、尚书台放在眼里,渐渐地让孙资、刘放萌生去意。正始七年(246年),孙资、刘放以年老的名义让位,仅在每月朔望之日以列侯的身份上朝,位特进。高平陵之变后,孙资在司马懿的请求下一度官复原职,但次年(250年)便再次逊位,同年刘放薨逝。嘉平三年(251年),孙资与司马懿在同一年薨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