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代(日语:えどじだい;1603年3月24日-1867年11月15日),又称德川时代。庆长八年(1603年)由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开创幕府,江户时代开始。至庆应三年(1867年)大政奉还,历时264年。是日本历史上武家统治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
江户初期,德川家康建立起严密控制下的政治体制,经过德川秀忠、德川家光两代将军,幕府统治趋于稳定。政治一安定,经济也随之发展,在德川纲吉时代发展良好,商人与町人盛行元禄文化。江户中叶,幕府财政陷入困境,之后实行享保改革、宽政改革、天保改革等企图改善,但却未解决根本。18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江户日本对外实行锁国政策,严禁与外国贸易,禁止日本与海外交往,只许同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江户时代将军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主必须听命于将军。将军与大名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在德川时代,全体居民都被严格地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制度。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经1868-1869年的戊辰战争,彻底打倒幕府势力。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结束。
历史
一统天下
庆长五年(1600年)的关原合战奠定了江户幕府的天下。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被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幕府。庆长十年(1605年),德川家康为了确立将军世袭制,决心让位于第三子德川秀忠。在挫败了丰臣氏和朝廷的反对之后,德川秀忠接替德川家康成为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自称“大御所”,迁居到骏府城遥控朝政,与江户城的德川秀忠形成两个政治体系。
庆长十九年(1614年)至元和元年(1615年),通过“大阪冬之阵”与“大阪夏之阵”两场战争,消灭了德川氏最大的劲敌丰臣氏。同时德川家康时期又采取了大名改易政策,并颁布了《武家诸法度》、《禁中并公家诸法度》等措施,这些都为江户幕府两百多年的霸业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江户幕府建立后,天皇虽然享有崇高威望,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并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将军也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将军。将军与大名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从将军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这些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的特权,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江户幕府为了从思想意识上培养武士这个支柱,大力宣扬武士应具有忠、义、勇的“武士道”精神,使武士为其效力和卖命。
武断政治
元和二年(1616年),德川家康去世,二代将军德川秀忠正式掌握天下大权。为了有力统御大名,改易了福岛正则等外样大名,并建立“御三家”;同时严格对待朝廷,将五女德川和子嫁给后水尾天皇。为政风格上,起用了酒井忠世、土井利胜等人担任幕府中枢的老中,发挥自己的领导风格。另一方面,德川秀忠对家臣、亲属,甚至朝廷管制都相当严格,对外贸易仅限于平户、长崎两地。
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秀忠把将军让给长子德川家光,自己效法父亲德川家康成为“大御所”,退后掌握实权,在江户城进行二元政治。最初是考虑隐居小田原城遥控政务,但最后是居住在江户城的西之丸(现在的皇居所在)。宽永三年(1626年),德川秀忠和德川家光率领伊达政宗等多位大名上洛,在二条城拜见后水尾天皇和中宫和子,并升为左大臣。
宽永八年(1632年),德川秀忠去世,解除了二元政治,开始由将军德川家光亲自执政的政治。德川家光确立了老中、若年寄、奉行、大目付的制度,并将幕府的现职将军定为最高权力者。宽永十二年(1635年),修订《武家诸法度》,对诸侯施加参觐交代为义务的规定。垄断长崎贸易的利益,强化天主教压制,宽永十四年(1637年)的岛原之乱,四年后完成了锁国政策。在庆安年间,德川家光颁布了“庆安御触书”。“庆安御触书”的内容是对农民的规定。例如不准抽烟,喝茶、衣服要用木棉制作、生活俭朴、要交规定的年贡等等的规定,确保了江户幕府的财政收入来源和对农民的控制。因为这些政策,江户幕府的一连串的强权政策被认为是“武断政治”。
至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幕府机构大体完备。幕府设巡见使及被称为目付的监察官监督各藩,并采取大名参觐交代和大名改易等办法控制大名,但各藩仍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形成在德川将军控制下的各藩分割统治的政治体制。
继承紊乱
庆安四年(1651年),德川家光去世,年仅十岁的德川家纲在江户城中接受了将军宣下。德川家光去世后,发生浪人暴乱未遂事件(庆安事件),社会动荡不安。不过,由于保科正之和大老酒井忠胜、老中松平信纲、阿部忠秋的辅佐,才化解了这个事件。德川家纲任职29年之间,将江户幕府机构整备的更加完善,并下令禁止殉死,并将父亲德川家光的“武断政治”改为文治政治。德川家纲晚年幕府财政恶化,由于德川家纲天生身体虚弱,时常卧病在床,造成大老酒井忠清专擅幕政,幕府威势逐渐减弱。
延宝八年(1680年),德川家纲因病去世,享年40岁。由于没有子嗣,由弟弟德川纲吉继承征夷大将军的位置。天和二年(1682年),德川纲吉为整肃财政,设立勘定头差添役,任命佐野正因及与国领重次担任。德川纲吉设置“侧用人”一职,重用牧野成贞和柳泽吉保,疏远老中,实施独裁政治。德川纲吉禁止以前战国那种杀伐的风气,且推崇重视德行的文治政治,德川纲吉治世的前半部分被称为“天和之治”。
贞享四年(1687年)二月,德川纲吉颁布“生类怜悯令”,这个法令的背景是防范战国时代滥杀狗的陋习,最初是很正经的法令。不过法令逐渐稳定后,甚至是连杀死蚊子都必须被判刑,这也使得人民怨声载道。而且,德川纲吉允许大奥的奢华,使得在家纲时期就有些不良的幕府财政再度恶化。元禄十一年(1698年)发生敕额大火。烧毁三百余町,死者三千人以上;宝永四年(1707年),富士山火山爆发。宝永六年(1709年)德川纲吉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德川纲吉无后嗣,由甲州德川家宣继任征夷大将军。
德川家宣将德川纲吉时期的大臣柳泽吉保免职后,起用甲府时代的家臣间部诠房和新井白石,且推行文治政治。命令荻原重秀进行财政改革。不过德川家宣仅仅在任三年,就在正德二年(1712年)逝世,享年五十一岁。继承他的四子德川家继却只是个四岁的孩子。而家宣和家继的治世被称为“正德之治”。德川家继即位后颁布正德长崎新例限制长崎质易。继续上代的政治。但是即位三年就早夭,将军家绝嗣,由御三家中纪州藩主德川吉宗继任为第八代征夷大将军。
享保改革
德川吉宗上任伊始便表现出不同于先代的风范。以后,借鉴先前在大小两藩的藩政经验,开始实行享保改革。享保六年(1721年)至次年,连年灾害导致作物严重歉收,国库收入降到了最低点,甚至连旗本的俸禄都发不出来。为此,幕府发布了“上贡稻米制(上げ米の制)”。德川吉宗在任期间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处理米的生产和售价的问题,因而得了个“米将军”的绰号。德川吉宗还废除赏赐虚礼,压缩行政开支。享保改革时限制修建寺院,简化佛事,并不再新建将军陵庙。幕府发布节俭令,不仅对大名、旗本、武士,而且涉及一般市民、农民,从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加以限制。匡正不良风气。
延享二年(1745年),德川吉宗辞去征夷大将军职,由长子德川家重继任。德川家重时代因为有德川吉宗推进的享保改革,初期十分安定,而德川家重也进行了几个独立的经济政策。宝历五年(1755年)因为农作物歉收,郡上藩农民反对藩主金森赖锦的增税、检地,要求免除劳役而掀起了被称为宝历郡上一揆(暴动)。同时,健康情况每况愈下的德川家重言语表答方式也越来越不清晰,德川家重的亲信大冈忠光被重用,侧用人制度再度启用。一般认为不良政治家的田沼意次成为大名也是在德川家重时代。
宝历十年(1760年),德川家重让出将军之位后自称大御所,德川家治因此继承第十代将军。翌年,德川家重去世。德川家治因为父亲德川家重的遗言,开始重用侧用人田沼意次。家治致力与老中松平武元一起打理政治,意次实施印幡沼和手贺沼的排水开垦,并计划开发虾夷地和对俄罗斯贸易等。天明六年(1786年),家治逝世,享年五十岁。在德川家治去世后,田沼意次立刻就失势,且马上被罢免老中的职位。
改制频繁
天明七年(1787年),德川家齐成为第11代将军,白河藩主松平定信就任老中。为了平息动乱,挽救幕藩体制,实现封建中兴,幕府一反田沼意次的重商主义政策,实行以重农抑商政策为中心的幕政改革。幕府奖励种植粮食作物,限制种植经济作物,宽政二年(1790年)到宽政六年(1794年)一再发布《旧里归农奖励令》,劝导城市游民归乡务农,禁止农民离乡入城,以确保农村劳动力。天明八年(1788年)发布《节俭令》,要求士农工商严格遵守等级身份制,禁止奢侈享乐。削减幕府经费二分之一、将军家内用度三分之一,连同江户城削减下来的经费中提取七成,作为救济贫民的费用和低贷资金,称为《七分金积存法》。享保、宽政年间的幕政改革,均未能从根本上缓和严重的社会矛盾,至天保年间,社会矛盾更趋尖锐。
天保三年(1832年)到天保八年(1837年),天灾频仍,导致农业歉收和全国性大饥馑,农民起义频繁发生。为维护封建统治,幕府在首席老中水野忠邦主持下再次实行改革。改革始于天保十二年(1841年),要点是:巩固幕藩领主制经济基础,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强迫外流的农民返乡,严格限定农民外出做工期限,严禁农民从事副业生产;抑制物价上涨,实行公定价格,禁止奢侈,矫正风俗;严格限制城乡人民生活,并且解散“株仲间”(同业公会),以废除其对商品的垄断权,实行自由交易,增加江户商品进货量。
为增强幕府经济实力,稳定财政收入,天保十四年(1843年)9月发布《上知令》(封地调换令),宣布将江户城周围10(日)里、大阪城周围 4(日)里范围内的大名、旗本领地收作幕府直辖领地。
为避免重蹈中国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的覆辙,缓和同西欧列强的紧张关系,幕府撤销文政八年(1825年)的《异国船驱逐令》,发布《燃料淡水供给令》。实行富国强兵策,加强对江户湾等战略要地的警备,以巩固海防。幕府的对内改革措施实质在于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维护和加强封建领主所有制,因此未能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反而导致经济混乱,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天保十四年(1843年)9月水野忠邦下台,改革失败。
外患内忧
德川家庆在位后期,向土井利位、阿部正弘、筒井政宪等委托政治,把水户德川家的德川齐昭之子的一桥庆喜(德川庆喜)作为一桥家的继子,将军继任候选。嘉永六年(1853年)7月8日美国海军准将马修·培里率领舰队强行驶入江户湾的浦贺及神奈川(今横滨)。在美国的武力胁迫下,幕府接受了开港要求,于嘉永七年(1854年)3月31日在神奈川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日本被迫同意开放下田、箱馆(今函馆)两港口,美国船可以在这两个港口加煤上水,并得到粮食等物品的供应。条约还允许美国在上述两港派驻领事,并享有最惠国待遇。不久,英、俄、荷等国援例而至,也和日本政府签订了类似条约。西方势力的到来,江户时代被迫结束锁国政策,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
安政三年(1856年)七月,汤森·哈里斯作为第一任美国驻日总领事,带着要与日本缔结通商条约的使命到下田上任,随后上江户要求幕府收下富兰克林·皮尔斯总统写给将军的书简。幕府害怕再三拒绝这项要求会使美日之间发生纠纷,所以做了让步。安政四年(1857年),德川家定在江户城接见哈里斯。幕政由老中阿部正弘来主导,安政四年(1857年)正弘去世,这之后由老中堀田正睦主导幕政。
安政四年(1857年),德川家定的身体情况更加恶化,此前家定的正室天亲院有君和澄心院寿明君都没有生育,即便家定迎娶了岛津齐彬的养女笃姬(天璋院),也依然没有后嗣。幕府此刻分为两派,企图抑制幕阁专政的改革派拥立有着英明之誉的一桥庆喜,称“一桥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川齐昭、松平庆永和岛津齐彬等人;欲维持幕阁专政的保守派则主张拥立与将军血统最近的纪州藩德川庆福,称“纪州派”,主要代表人物是井伊直弼。在堀田正睦上京落实《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的时候,留守江户的老中格松平忠优(忠固)与南纪派勾结,向唯恐齐昭介入幕政和干预将军内府的家定进言,并在4月23日,突然让井伊直弼出任大老。6月25日,幕府却公布了立家茂(即德川庆福)为嗣子的决定,7月6日,将军家定病逝,享年35岁。
武装倒幕
安政大狱发生以后,愈发激起反对派(尊王攘夷派)的愤怒,使以前酝酿中的除奸计划迅速具体化,最后促成行刺大老井伊直弼的壮举。万延元年(1860年)3月3日,井伊直弼在樱田门外被倒幕志士暗杀。
早在天保八年(1837年),下级武士出身的大盐平八郎,在大阪发动武装起义,反对幕府的暴政,有几百人参加。尽管在一天之内被镇压下去,这次起义成为打倒幕府统治的一个信号。
文久三年(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法军舰进攻下关,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的事件。庆应元年(1865年)春,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于庆应二年(1866年)7月发动第2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庆应二年(1866年)萨摩、长州两藩的倒幕派武士结成同盟。
从19世纪60年代中开始,日本人民掀起了斗争的高潮。在这一过程中,日本西南部的长州、萨摩、土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级武士,迅速扩大实力,成为日本资产阶级和倒幕的主要力量。同年五月,日本全国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大暴动和大起义。暴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物价特别是米价的暴涨和幕府为了增加军费而征收巨额的临时税。暴动从兵库县开始,扩展到将军的驻地大阪。江户发生的暴动,比大阪暴动的规模更大,从庆应二年(1866年)五月,一直延续到明治九年(1876年)六月。群众的反幕情绪十分激昂。
大政奉还
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幕府权威一落千丈。庆应三年(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倒幕派加紧在宫廷活动,联络一些权贵,争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获得讨幕密诏。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诏。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大政奉还”,同时却在大阪集结精兵,妄图以此来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企图反叛。明治元年(1868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
明治元年(1868年)初,德川庆喜潜出京都,逃往大阪,集结兵力,待机反扑,于是一场公开的内战爆发了。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在京都附近的伏见、鸟羽一带,倒幕军与政府军展开了决战。这场战役,幕府军队全线溃败,倒幕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倒幕军乘胜追击,直逼江户,德川庆喜被迫投降,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明治元年(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战争基本结束。
明治二年(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据的最后据点五廓(函馆),戊辰战争结束。战争中,人民群众的斗争有力地配合天皇军作战,是天皇政府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这样,日本最后一个封建幕府政权被推翻了,江户时代结束。明治二年(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往江户(东京),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即明治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