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唐朝各省GDP排名的话谁能排第一呢?山西无疑名列前茅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论断堪称耳熟能详。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封建时代的小农经济还是大工业的现代市场经济,这一论断从未失去价值。

在古代,吃饭穿衣是人们的头等大事,而保证农业丰收则是封建帝国的重中之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安史之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但是纵观整个唐朝,帝国的经济重心依旧在北方,而河东(山西)却又是经济发达之地。

如果唐朝各省GDP排名,山西一定名列前茅。

农业是封建经济的基础与核心,根据气候学研究,唐朝大部分时期内的气候相较于现在温暖湿润,处于气候温暖期。

山西地处中纬度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唐朝气候温暖期内气候条件优越,温暖湿润,特别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山西地形虽然多山,但是也不乏盆地、河谷、台地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地势。太原、临汾、运城、长治盆地地形利于农业种植,汾河谷地和黄河沿岸的平坦地区更是农业的中心区。

黄河、汾河等河流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山西在唐朝时期的水利建设更是走在了时代前列。

山西北部地区和山区林草丰茂,是传统的畜牧业区域,畜牧业发达。唐朝时期的山西森林覆盖率较高,山林密布,自然生态环境明显好于现在。

唐朝时期,山西可以种植绝大部分的粮食作物,甚至晋中和晋北都有水稻种植的痕迹。

经济作物的类别和产量也很惊人,大量向周围地区输出。

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的粮食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河东道的正仓、义仓储量都名列全国各道之前茅,正仓第一,义仓第三,常平仓第三,这是河东道全境粮食种植全面发展的具体见证。“

由于粮食产量丰富,当时山西不时有大批余粮外运,以接济周边。”

小农经济中虽然农业是核心,但是手工业的发展也十分关键。

唐朝时期的河东地区资源丰富,手工业发达。

一篇《盐铁论》道出了封建帝国对盐铁资源的依赖,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更是牢牢把握住了帝国经济的血脉。河东地域铁盐资源丰沛,提炼技艺高超,是大唐经济赖以依靠的支柱。

据《山西经济开发史》转引的研究资料介绍,唐时山西冶炼点占全国冶炼点总数的32%,居于全国第二。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蒲州津蒲关架设的浮桥,“铸八牛,牛有一人策之,牛下有山,皆铁也,夹岸以维浮梁。”

河东解州、安邑的盐池是唐朝重要的产盐地,每年的产盐量达到上万斛,除了供给京师长安外,还行销河南、河北等地。

“河东两池上交的盐利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等于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从而有力地支持了中央集权制。”

除了铁盐之外,山西其他手工业发展水平也很高。

采铜业十分发达,有占全国铸炉数40%的绛州和蔚州,绛州铸造的铜钱占全国的绝大多数。彩陶业同样集中,是唐三彩的主要产出地。

纺织业中以潞州最为有名,其产品列为贡品。酿酒业中汾酒、竹叶青早已是全国闻名。

山西手工业的发达制造出大量的剩余产品,从而带动了商业的繁盛,促进了山西经济的整体繁荣。

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再加之于交通运输的方便,一定会带动商业的繁荣。

河东地区物资丰饶,商户云集,市场广布,城市发达。女皇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是唐朝山西商人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晋商的鼻祖。

河东地区贸易的频繁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也就成了商业繁荣的一个标志。

当时的北都晋阳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除此之外还有潞州、泽州、河中府等都是当时的通都大邑。由于地处北部边陲,除了王朝内部贸易外,山西也成为了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贸易地。

虽然多山,但是山西境内的交通还是没有想象中那么不便的。

以太原为中心与陕西、河北、河南以及塞北的大道都通畅无阻。交通的便利方便了人们的游学、外出,扩大了山西与外界的交流,也方便了外地人到是山西定居。

不同文化的交流汇合也使得山西地域风貌异彩纷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