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且《礼记·王制》中有云:“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猪肉在古代很是低贱,为何能抵得上中等收成年岁的收入?
虽说猪与“马牛羊犬鸡”被称为六畜,看上去地位似乎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却被分成了三六九等。首先牛自然就不用说了,在古代,就算是帝王也不能随意杀牛,而马也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服务于战争与货运。因此,人们日常的肉食主要来自于羊、猪、鸡。那么猪肉在古代明明是很低贱的存在,但为何到了汉代时却足以抵得上一家人中等收成年岁的收入?
西汉的《盐铁论》中说:“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而所谓的“中等收成年岁的收入”据《汉书·食货志上》可知:“中孰自三,余三百石。”而当时“十五斗(一石等于十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也就是说只用粮食去买一头猪的话,就需要付出一个成年男丁100个月的口粮,但是在贵族以及地主阶级的食谱中却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
不仅如此,根据史书《居延汉简》的记载,汉武帝的太初三年至光武帝刘秀的建武六年这一段时间内,猪肉的价格已涨到了每100斤700文钱,换算下来也就是一斤猪肉,至少要14钱,要知道当时的一斤黄金也才等于一万文钱啊,也难怪汉武帝时期的不少名士将养猪当成一种风雅之事。
甚至到了东汉时期,民间还曾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苑中三公,门下二卿,五门嚄嚄,但闻猪声。”说的是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的皇后,她的娘家有五位兄弟,其地位可谓是尊贵之极了,但都经营着养猪大业。
最后,照例再给大家附上一首关于猪肉的诗词,宋·陆游《社肉》: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饥鸦集街树,老巫立庙门。虽无牲牢盛,古礼亦略存。醉归怀余肉,沾遗偏诸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