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不过,和氏璧背后的来历和故事或许鲜有人知。如果说和氏璧是一匹千里马,那么卞和就是伯乐。卞和三次献宝落得双足被砍的故事至今仍然深入人心。
虽然他最终还是不得已将其归还赵国,但是在今天却仍然有不少人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传国玉玺与和氏璧有关,且形状也由环状摇身一变而成了方形。那么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果真如传说般的那样,与和氏璧有所联系吗?
和氏璧的来历
在各种珠宝横行于世的今天,玉仍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寓意而为大众所珍视。东汉许慎《说文》中记载:“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这句话直接向我们揭示了玉究竟为何物。
它不仅被视为君子的象征,同时还具有极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可以说,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中国人对玉的喜爱程度都是不容小觑的。儒家思想中更是讲究“君子必佩玉”。
在战国时期曾出现过一块特殊的美玉,它不仅是天下奇宝,自身价值连城,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它竟然还与两国政治外交扯上了关系。这块玉名为和氏璧,关于它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楚国有一匠人名叫卞和,识玉无数,偶然得一石头,很是与众不同。卞和当即辨认称,这东西铁定是块宝玉,于是决定将其献给楚厉王。
楚厉王新得宝玉,决定召一位鉴玉专家看看玉的真伪。专家拿起宝玉,“这是块石头”。闻听此言,楚厉王勃然大怒,下令砍去卞和的左脚。楚厉王去世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将宝玉献上。但是这次的鉴定结果与之前别无二致。于是,卞和右脚被砍,变成了无足之人。后来楚文王即位,他又一次捧着宝玉前来,终于忍不住放声痛哭。楚文王对这一举动很是奇怪,忙询问其中缘由,卞和回答,“我悲伤不是因为双脚被砍,而是悲伤把宝玉称作石头。”楚文王被其精神感动,当场将玉切开一道口子。顿时一道光芒射出,众人皆目瞪口呆。
卞和的名誉恢复了,但是却永远失去了双足。为了颂扬卞和献玉的精神,且其本身便是无价之宝,此玉便取名为和氏璧,这便是和氏璧名字的由来。不过,这宝玉和氏璧却并非一直在楚国君主手中,后来又辗转到了赵国,秦国。
完璧归赵的故事
前面我们提到在中国有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故事,名叫完璧归赵。这里面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战国后期的秦国和赵国之间。战国后期,秦国实力日益强盛,各国岌岌可危。而楚国为了不受侵害,便与赵国联姻结盟,并将宝玉和氏璧作为聘礼送给了赵国。
秦昭襄王得知此事后便向赵惠文王抛出橄榄枝,说自己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赵惠文王难以抵挡秦军的压力,于是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到达秦国后,秦王对城池一事绝口不提,他只好以和氏璧有瑕疵为由假装想毁了它,秦王怕坏了自己大国名声,只好放其回到赵国。此后,完璧归赵便成为了一段佳话。
不过,和氏璧与秦国的缘分或许还没尽。数十年后,秦国当时的统治者正是秦始皇嬴政。他一统六国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和皇帝之位的至高性,就搜罗天下至宝,而和氏璧自然也没能幸免,即将被送往它的新主人手中。但是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和氏璧被运往咸阳后竟然彻底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这其中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环状玉璧摇身一变成传国玉玺
关于和氏璧的去向,民间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其实和氏璧从未消失,只不过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着,变成了秦始皇的手里的传国玉玺,既有实用价值,同时又有观赏价值,还能整日放在手里把玩,何乐而不为呢?其实上述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完全没有依据。要知道,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制度,难免需要经常下达圣旨,这时一块既精美又实用的玉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不过,据记载,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呈四方形,而我们平时在影视剧中所看到的和氏璧却是环状的,在当时要有多高超的技艺,才能将环状玉璧雕琢成四方玉玺呢?其实,这并非难事。卞和刚刚找到和氏璧时,重量是非常大的,且厚度及体积也远超我们在影视剧中所看到的那样,所以,要将其雕成玉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难。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理解,环状和氏璧经加工雕琢之后成为方形传国玉玺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但是可惜的是,传国玉玺自秦朝建立伊始,经历了数位帝王,却在西汉末年王莽乱政时摔坏了一角,后来唐朝时期更是直接失传了。这无疑是史学界和艺术界两大领域共同的损失。
结语
和氏璧自发现之日起便跟着卞和经历了许多,后来又辗转赵秦两国,虽然现在和氏璧早已失传,秦始皇传国玉玺就是和氏璧的说法也难辨真假,但是我们可以坚信的是,有关和氏璧名字的来历,宝玉被庸人误认为石头,以及完璧归赵的故事还会一直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