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铁骑在明朝灭亡之后去了哪里?他们的下场是什么

明末有三大军,分别是袁崇焕、祖大寿——关宁铁骑,孙传庭——秦兵,还有卢象升——天雄军。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袁崇焕组建的关宁铁骑。关宁铁骑是明末组建的一支兵力并不多、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部队,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能与后金的八旗军正面交锋。“关”是指山海关,“宁”指宁远,山海关、宁远、锦州等辽土是大明抵御后金的重要防线,“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因此在归附的辽民中精选身体强壮者充实军队,俱控弦习战之士,机动能力非常强,战斗里是三大军中最强的。所谓铁骑,不外乎两种解释:1 披挂铁甲的战马的骑兵,2 借指精锐的骑兵。因祖大寿和吴三桂的兵都属于关宁军,才称其为“关宁铁骑”。

依据如今普遍的说法,关宁铁骑是在袁崇焕的指导下组建的,袁崇焕认真剖析了一下全国的兵源状况,他以为从辽宁本地的青壮年人群中征兵是最好的选择,由于他们适应了辽宁地区的气候及生活习气,而且他们将面临着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境地,所以这些人打起仗来会很卖力强悍,为了保卫家园不惜性命,总结起来就是“辽人守辽“的思想。而依据《绥寇纪略》的记载,关宁铁骑最初的来源是祖大寿把自己的家丁召集到军队里面,最后加上其他中央一些兵员的补充,渐渐构成了善战的关宁铁骑,所以关宁铁骑的真正指挥者和具有者应该是祖大寿,但这一点也不矛盾,因为祖大寿是袁崇焕的部下。

9/5c77867cd6cf1.png"/>

1627年(明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亲率后金军围锦州,攻宁远,巡抚袁崇焕以祖大寿率精骑四千与满清八旗战于宁远城下,并在城内用大炮轰击后金军,手持三眼铁铳的精骑让后金士卒损伤无数,一场短兵相接的大混战,从早晨一直持续到了中午,八旗军的尸体铺满了旷野,宁远城外血流成河。眼见着伤亡越来越大,后金军于是解宁远围,增兵攻锦州,锦州终不可破。六月五日,后金撤军,史称“宁锦大捷”,后来皇太极才知道这支劲旅是袁崇焕创建的关宁铁骑。有了这支铁骑驻守在宁远,八旗军再也没敢进犯。祖大寿也以功升为辽东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守锦州。后来关宁铁骑又屡次大败后金军,使得后金军无法进入山海关,又在北京保卫战中以九千铁骑大败八旗数万大军,一时间天下闻名。随着祖大寿地位的迅速上升,祖氏满门都获封官职,为表彰祖氏世代镇辽的功勋,崇祯皇帝即位后,特命于宁远城内敕建祖氏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讽刺的是祖大寿之后却降了清)。袁崇焕下狱论死后,祖大寿成为了辽军方面的军事首脑,任辽镇总兵官,而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吴三桂之父吴襄,与祖大寿是姻亲关系(祖是吴三桂的舅舅),也属于祖大寿军事家族内的一员。

1641年(崇祯十四年)农历三月开始的松锦大战中,因援军洪承畴兵败,锦州解困彻底无望,于是祖大寿率部降清,被授予汉军正黄旗总兵,1656年(顺治十三年)病故于北京。这支万余人的精兵后来又成了吴三桂手中的主要筹码,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献关降清后,关宁铁骑在吴三桂的带领下,跃进中原,这只军队也得以为清廷所用,成为之后平灭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的重要力量。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康熙皇帝做出撤藩决定,吴三桂起兵反清,关宁铁骑再次充当吴军先锋,浩浩荡荡地前出云贵,杀向北京。只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当年骁勇善战的那批战将或已作古,或已告老还乡,此时的关宁铁骑早已没有了当年所向披靡的战斗力。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削藩平定吴三桂后,明朝残留的最后一部分关宁铁骑也随之消逝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