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桂:温病学派的创始人,清代最为著名的临床医学家

叶桂(1667-1746年),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江苏昊县人.叶桂出身于世医家庭,祖父叶紫帆擅长儿科,行医40多年,以医德高尚、治病不分贫富而名噪吴中.父亲叶阳生,喜好琴、诗、书、画,也精于医理,所治病症较为广泛,为乡里所推重,可惜享年不永,未满半百而逝,其时叶桂只有14岁。

叶桂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白天向老师习读经书,晚上随父学医,对医学尤为热心,未及弱冠之年便已通读了《内经》、《难经》等经典医著,为日后从医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父亲死后,家庭生活艰难,叶桂放弃举业,从其父门人朱某学医并应诊。未及数年,他的医术已超过老师,以至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叶桂不仅聪明,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能,而且虚心好学,只要听说某位医者擅长某技,他总要拜师学艺。在他整个学医、行医过程中,前后拜师达17人之多,因此博采众长,医道日精。他通过切脉望色、听声究原,揭示病症,言之确凿,就像能见到病人的五脏一样。他治病多有奇效,对于疑难病症,或就患者平日嗜好而找到得救之法,或就其他医生的药方而略加变通,有时并不开药,仅使患者注意饮食起居而消病,有时在未患病时而预知,甚至预断数十年后病的结果.对于“病之极难捉摸者,一经诊视,指示灼然”.种种遗闻逸事颇多流传,所以未满30岁便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可以说,叶夭士是清代最为著名的临床医学家.

叶桂对医学精益求精,对前人的经验主张师古不泥,兼收并蓄,反对那些盲目效仿,偏执一方以及以人试药的流弊陋习。他曾说:“剂之寒温,视疾之凉热。自刘河间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东垣论脾胃之火,必务温养,习用参附。丹溪创阴虚火动之论,又偏于寒凉.嗣是宗丹溪者,多寒凉;宗东垣者,多温养。近之医者,茫无定识,假兼备以伟中,借和平以藏拙,甚至朝用一方,晚易一剂,而无有成见.盖病有见症、有变症、有转症,必灼见其初中转变,胸有成竹,而后施之以方.否则,以药治药,实以人试药也。”他认为,作为一个医生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超的医术,决不可把病人的性命当儿戏。因此临终之前,他告诫子女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这充分反映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值得后世汲取.

叶桂幼承家学,始以儿科为主,以后拜师多人,博采众长,学力日进,由内科而“贯通各科”。特别是受温病学家周扬俊的影响,对温热病的研究较为深入,著有《温热论》一书。从吴有性首倡《温疫论》,周扬俊著《温热暑疫全书》,至叶桂《温热论》的问世,反映了吴中温病学派逐步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温热论》是叶桂在吸取前贤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心得而撰成的阐述温病学的论著。全书词简意深,论析精辟,说理透彻,是中医温病学中一部高度概括、提纲挚领的重要代表作,它对温热病的发生与变化、诊断与治疗以及预后的顺逆,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在温病学派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叶桂《温热论》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吴中温病学派的正式形成.如果说金、元以来,特别是明末吴有性等人开创了温病学说,对温病学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的话,那么直到清代前期,温病学说才渐趋成熟,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专门学说。而叶桂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章虚谷在《医门棒喝》中作了这样的评价:“邪之寒热不同,治法迥异,岂可混哉!二千年来,纷纷议论,不能辨析明白。近世叶天士始辨其源流,明其变化,不独为后学指南,雨实补仲景之残缺,厥功大矣。”与叶桂同时或稍后,苏州的许多医家都在温病研究方面取得了成绩,较为著名的如薛生白、缪遵义等.前者著有《湿热论》,着重于对湿温病的探讨,后者著有《温热朗照》,着重于整理前人对温病理论阐发的心得。他们与叶桂被并称为“吴中三大家”。在他们的影响下,温病学的研究率先在吴中地区形成中心,并很快扩散出去,掀起了温病学研究的高潮.因此,称叶桂为吴中温病学派的创始人绝非虚誉。

d/5c789bc2985e8.png"/>

叶桂对医学的贡献,不止在温病学方面,在杂病诊治方面,也有许多创见.叶桂在诊治疾病方面的医疗经验,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有较为集中的反映。该书以医案形式介绍了他诊治温热病、内科杂病以及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病症的案例,在古代个人医案著作中最负盛名,刊本达数十种之多.他的医术见解和方治特色,在这本书中有充分的反映,要而言之:第一,胃阴学说。金元时期的医学名家认识到脾、胃的重要性,视之为人体“硫柱”。但是具体论述则各有偏颇,有的重在阳气的升发,有的将脾、胃合一而议.明代医家虽然注意了“脾阴”,而对“胃阴”却未引起重视。叶桂倡言胃阴,使脾、胃学说得到新的发展。他认为,脾、胃有别,互为表里,脾气主升,得阳始运,胃气主降,柔润则安.因此,治脾应甘温升发,治胃宜甘凉通降。脾、胃分治,是叶桂的独到见解。他关于甘凉育养胃阴的方法,被认为是“超出千古”之论。第二,调补奇经八脉学说。叶桂重视奇经辨证,结合个人实践,发展了奇经八脉的辨证论治法则。在生理上,他认为奇经有收摄精气、调节正经气血以及维续、护卫、包举形体的作用;在病理上,凡肝、肾、脾、胃之病,久虚不复,必延及奇经;在辨证上,奇经之病须分虚实;在治疗上,常须通、补兼施。第三,久病入络说。叶桂认为,凡寒、暑、劳形、阳气受损、嗅怒动肝、七情郁结等,均能造成气血阻滞而伤人经络.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是叶桂在杂病诊治方面的著名论点。

他认为,络病的治疗,应以辛润通络为用药原则。第四,中风病议.叶桂认为中风诸症,皆为“身中阳气变”所致。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有中风病的专论,指出造成阳气动变的因素有二,一为肝风内动,二与心肾相关.病机既明,在治疗方面,应注重补肾水、养心血、平肝木等方法.此外,他最先描述了猩红热的舌象,对于血症、产后病、儿科病、老年病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叶桂不仅医术精湛,而且为人敦厚.他对于前来就医的达官贵人,索费甚高,毫不通融,而对于贫病无告的贫民百姓,则往往不收分文,甚至还以药相赠。在清人的文集、笔记及方志资料中,记载了不少关于他医术精湛、助人为乐的故事。清代的苏州状元石楹玉在为《本事方释义》作序时说道:“余生晚,不及见先生。然吴中父老皆乐谈其轶事,书之虽累犊不能尽,谓为当今之扁鹊、淳于意可也。”吴中父老对叶桂的遗闻逸事津津乐道,正表明了人民群众对他的敬慕之情.

叶桂的学术思想和实践,在灿烂的祖国医学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在此,我们可以借用余瀛鳌、陶晓华先生的一段话对他的一生进行概括:“总结其治学特点,就是广访名师,博取众长,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加上刻苦钻研,终成一代名家.他在医学上的突出贡献是:创立了温病的辨治体系;较完整地介绍了他个人的学术临床经验,为后世时方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方药和医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