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好古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是怎样的一名医学家

调治阴证经验

外感寒湿,调中解表

寒湿雾露之邪中人,虽可致表证,但对其论治,王氏则非常重视人的“本气虚实”,善用扶正祛邪之法。若外感寒湿雾露之邪,症见发热,恶寒,汗出,腰背强硬,头项不舒,四肢沉困,饮食减少,或食已脘闷,脉浮紧或缓者,自制神术汤,方取苍术辛苦而温,其气芳香,温燥之中又有散性,既能燥脾胃之湿,又能散风寒之邪,配合辛温之防风、甘草、生姜、葱白以温中燥湿,健脾解表。并据司天之气的不同,而加主时之药,如太阳寒水司天加桂枝善后;阳明燥金司天,加白芷、升麻;少阳相火司天,加黄芩、生地;太阴湿土司天,加白术、藁本;少阴君火司天,加细辛、独活;厥阴风木司天,加川芎、防风。如对霜降以后春分之前,伤雾露湿气邪盛者则用神术加藁本汤、神术加木香汤,若内伤冷物兼外感风邪有汗者则用白术汤。上述方剂可反映出王氏治疗阴证外感,重视固本健脾燥湿的特点,其用药则反映了王氏师门重视升降沉浮的经验。

遣药制方特点

与温补的治则相应,王氏调治阴证,极力反对使用寒凉之品,明确强调:“双解、蜜茶、沐浴,阴证皆不可用”。即对《伤寒论》第29条阳气来复以后“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的治法也持有异议,认为“先温后下,不可轻用,内别有消息”)。因此,治疗阴证选方用药,一般多温热辛甘,少有苦寒。《阴证略例》载方58首,其中温中散寒和破阴回阳的方剂共46首,占总数的79%。

而且,在多数方剂中,常常数味温热药物并用。其中尤以附子、干姜并用之方居多,达16首。还有附子、硫黄;川乌、干姜;附子、硫黄、桂心、干姜并用等配伍。其自制方剂,具有味少量轻,注重健脾温阳的特点。如治疗内感阴证兼有外感寒湿的神术散,由苍术、防风、甘草、生姜、葱白五味组成,其用量三钱;而治“伤寒痼冷,脘腹冷痛”的已寒丸也只六味药物所成,方中良姜、茯苓、干姜、茴香四味皆有温中健脾之功。

王好古博通经史,广览医籍,是金元时期重要的医家,也是易水学派的中坚力量。

d/5c789fceec70b.png"/>

王好古在张元素脏腑辨证及李杲脾胃学说的影响下,结合个人临证经验,繁引诸家之言,独阐阴证之辨证治疗,从而把散见于历代著作中零乱而无条理的有关阴证的论述,整理发挥成为具有辨证施治体系的一门独特学说,这是中医学理论在金元时期的一大发展,对后世研究阴证有莫大的启发。

王好古论阴证,重视内因,不囿于伤寒外感之说,提出了内感阴证理论,并阐发了以太阴内伤虚寒为主的阴证学说,使阴证的辨证论治从伤寒外感阴证,发展到内伤杂病阴证,大大扩充了阴证的范围,从而把伤寒学说与脾胃内伤学说有机结合起来。阴证学说既是对仲景学说的发展,又补充了东垣脾胃内伤详论“热中证”之未备。其主张温补脾肾,对明清温补学派医家深有影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