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元璋废丞相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元代历史已给出答案,惋惜鲜为人知?
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根据周代六卿制度,将六部地位提升,换言之皇帝与六部之间没有了“中间层”,六部开始直接对皇帝负责。
早在春秋战国,中国开始推行丞相制度,而丞相与皇帝分权,一定程度上可以制衡皇权,让皇帝难以我行我素。因此,朱元璋废除了延续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对中国接下来的六百年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最为显著的影响无疑是加强了专制皇权。
问题在于,朱元璋为何要废除丞相制度?其实,除了他本人的权利欲较强之外,还有更为现实的不得已的客观原因。
欲要解释这一问题,首先要看一看中国隋唐之后王朝的顶层制度:
隋唐之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令为长官,通常就是第一丞相。
宋代之后,三省名义上仍在,但实际上已经混同为一省,因为宋代又设立了枢密院(负责大军)、三司(负责度支、户部、盐铁,长官为三司使),因此丞相的军权、财权都被剥夺,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元代之后,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因此中书省地位更加突出。元代中书省掌管全国政务,最高长官为中书令,一般由太子兼任,但只是虚职,真正掌权的是右、左丞相(元制尚右,右在左上)。
明代之初,朱元璋废除了中书令,但仍以中书省统六部,长官称左右丞相。至于宋元的枢密院,被朱元璋改为大都督府,至于元代的御史台,朱元璋将之改为都察院,设大理寺、通政司、锦衣卫与镇抚司。
由此可见,历代新朝对前朝都有所继承,但也有所改变,其中明代基本延续了元代制度。然而,正因为明初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元代的传统,才导致朱元璋废除丞相的事件发生。
忽必烈继位后,采用中原官制,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采用中原官制,学习更先进的制度办法,无疑是一种进步,但问题却也非常显著:
首先,犹如今天很多国家全盘西方之后,就会出现内部混乱等问题,原因在于自身缺乏采用西方制度的基础,也没有学到真正的精髓。忽必烈采用中原官制,但他们的思维、认知还是原先的一套,因此就容易导致新的问题出现。
其次,中国科举制的作用之一是打破推荐制,而推荐制很容易形成利益牢固的小集团。元代时断时续的举办过科举考试,但也就那么一回事,不太重用汉人进士,内部升迁主要是看血统、背景、推荐人等。
作为开国之君,忽必烈在位时还能控制得住,但等他去世之后,再加上其他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元代丞相权力越来越大,甚至掌握了皇帝的废立。
元代第三位皇帝去世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拥立元英宗为帝,之后铁木迭儿大权独揽。等到铁木迭儿去世之后,元英宗立即清除了他的势力,反映出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之激烈。但元英宗清除铁木迭儿的势力,导致铁木迭儿之子与义子御史大夫铁失刺杀元英宗,之后拥立了元英宗的堂叔泰定帝。
泰定帝去世之后,左丞相在上都拥立其子天顺帝继位,右丞相燕帖木儿在大都拥立泰定帝侄子元文宗为帝。之后,燕帖木儿派兵击败左丞相,而被元文宗任命为右丞相、知枢密院事、太平王,掌握了军政大权。
燕帖木儿非常强势,先让元文宗退位给兄长元明宗,半年后毒杀了元明宗,让元文宗复位。元文宗去世后,燕帖木儿拥立元明宗之子元宁宗为帝,一个月后元宁宗去世,他又准备拥立元文宗之子为帝,但被元文宗皇后拒绝。直到燕帖木儿去世之后,这一段传位混乱才结束,随后元明宗之子元顺帝继位。
元顺帝继位后,任命伯颜为右丞相,任命撒敦(燕帖木儿弟)为左丞相。但不久之后,撒敦病逝,让伯颜掌控了朝廷,并废除了左丞相,于是他就成了唯一的丞相,权臣中的权臣。伯颜反对科举、排斥汉人,下令禁止汉人使用铁器、禁止汉人学习蒙文、禁止汉人担任各级政府的幕僚,最有名的是要杀光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
直到元代灭亡之前,元代丞相都一直大权在握,即“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严重威胁到了皇权。而在另一方面,元代丞相大权在握,导致元代内部矛盾非常激烈,甚至发展到了兵戎相见与随意废立皇帝的地步。可以说,元代百年而亡的原因,至少一半与元代内部争权导致的混乱局势有关,而混乱的原因又与丞相独揽大权、皇权不振有关。
朱元璋建立政权后,大致沿用了元代官制与传统,让中书省负责政务,丞相大权在握,而当时政权初创,各级部门官员只能任由李善长、胡惟庸等人推荐。
于是,逐渐形成了以李善长、胡惟庸、杨宪等人为首的圈子。更为重要的是,明代丞相虽然不具备元代丞相的权力,但也超过了历史上的丞相权力。一旦如此延续下去,明代极有可能与元代一样,陷入皇权与相权之争,最终导致政局混乱乃至国家快速灭亡。
因此,这不仅关系到权力之争,还关系到明代国运,由不得朱元璋不慎重。事实上,朱元璋早就想办法解决了,只是还是没能解决掉这个问题。
洪武三年,严礼等儒生提出臣民不得越过中书省上书皇帝,换言之就是架空朱元璋,让朱元璋听不到下面臣民的声音,将权力全部收归中书省。对此,朱元璋自然反对,他说“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当然,朱元璋可以听取下面臣民的声音,也依然无法阻止丞相大权独揽。
俗话说,不能解决问题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于是朱元璋换了丞相,李善长退休,先后任命徐达、胡惟庸、汪广洋为丞相,后来胡惟庸成为百官之首的左丞相。然而,胡惟庸在任时变本加厉,不仅形成了自己的圈子,而且经常不经过朱元璋的私自批阅并直接实行,这让朱元璋忍无可忍。
朱元璋制造的“胡惟庸案”,表面说是谋反大案,实际上是皇权与相权之争。至于为何株连众多,原因在于一部分是追随胡惟庸的党羽,一部分是支持推崇“相权”的朝臣。
朱元璋在位时,丞相尚且如此大权在握,担心在他去世之后,丞相更是可能会颠覆大明江山。于是,朱元璋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直接就废除了丞相制度,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将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完全归结于他想加强皇权并不客观。
参考资料:《明史》、《元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