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江防之战溃败的原因是什么 清军为什么会被打得溃不成军

鸭绿江江防之战,日军终于打到了中国境内,本应该同仇敌忾、顽强反抗的清军却由于各种原因散漫厌战。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这场战争中日军和清军的兵力旗鼓相当,为何还会被打得溃不成军呢?清军鸭绿江防线疾速溃败的缘由很多。而形成这次惨败的直接缘由主要是:

e/5c87527d35f27.png"/>

第一,兵力不如日军。

日军侵犯鸭绿江防线第一军的总兵力不下三万人。清军虽号称八十余营,但编制严重缺乏,实践兵力不过二万人左右。如奉军(包括靖边军)名义上虽有十三个营的编制,但由于平壤战役的伤亡大量减员,实际只有三千人。其他部队也有相似的情形。

a/5c87527588bde.png"/>

第二,配备缺乏,士气低落。纪律废驰。

守卫鸭绿江防线的清军,一局部是平壤退来的败兵;一局部是由各地抽调的防军。平壤的失败和左珍贵的牺牲,对清军士气影响很大。所谓“平壤左珍贵阵亡,援奉诸军卒胆慑”(曹和济:《津门奉使纪闻》。),不敢与日军见仗。且由平壤溃退的队伍,“带伤及足踵难行者十有八九,带有枪回者不过十之六七,一切枪子每枪不过数颗,锅帐炮位等丢失尽净”(《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六四二)。)。虽经养息、补充、整理,仍未能完整恢复。同时,供给不济,棉衣缺乏。正如宋庆所说:“军旅所需,百无一办”(宋庆撰:《大清□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该碑现存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内。)。各军纪律废驰,原来以纪律败坏著称的盛军,由平壤溃退后,仍然是“见贼即溃,遇物即掳,毫无顾忌,杀之不止,……是该军虽有如无,尚须防其骚扰”(《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九○四))。由各地调来的“防营平常废弛者大抵皆然,一经战队,官则惊慌失措,勇则四散奔逃,”(《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九○四))。如守安平河口的黑龙江齐字练军就是一触即溃;而守九连城的铭、盛二军竟不战而逃。

第三,主帅无能,诸将不服调遗。

总统鸭绿江诸军的宋庆,在承受任命时曾表示:“此行如不能奏攘倭之功,独一死以报国”(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四,第一九八页。)。作为一员将领,他有抗敌决计,也称得起英勇能战。但他“无调度,非大将材,且诸将骤禀节度,多不悦,故诸军毕集,仍散漫无纪律”(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奉东篇》。)。实践上,宋庆“虽负节制诸军名,各军实阴不受部勒”(曹和济:《津门奉使纪闻》。)。可以服从宋庆调度指挥的,只要毅军九营,其他各军多不服调遣。如刘盛休铭军虽“素称劲旅,惟承平二十年,已非旧日士卒,近悉为刘氏族邻少年子弟,饷糈过厚,踵事增华,既骄且惰,不听约束”(《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二○○六)。)。在虎山战役危殆之际,宋庆屡次令其出援,竟不理睬,宋庆亦毫无方法。至于依克唐阿所部黑龙江镇边军,基本不归宋庆指挥。他担任防卫鸭绿江防线左翼,二十四日与日军稍一接触,即退往宽甸,竟置鸭绿江防于不顾。无怪宋庆哀叹:各军之间,互不统属,“瞻循依违,败不相救”(宋庆撰:《大清□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该碑现存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内。)。

d/5c8752624f825.png"/>

第四,在战略部署上有缺陷。

在整个鸭绿江防线,宋庆及诸将固然注重了虎山阵地的防卫,但却无视了九连城上游安平河口的防卫。当时,日军“毕集于义州,作欲渡状。我诸军严防中路九连城江面,而倭人仍潜袭上下游,将以全力萃于中路,为批吭□虚计,我诸将竟不察”(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奉东篇》。)。致使二十四日日军首先由朝鲜水口镇渡江,占领了安平河口,要挟虎山、九连城侧背。且清军虽曾留意“严防中路九连城江面”,但二十四日晚日军在江面终夜架桥,清军近在天涯竟毫末察觉。这一事实充沛阐明,清军的腐朽窳败已到了何种水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