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偃王是怎么让徐国灭亡的?

当初,东方夷人之国——徐国的国君叛周作乱,率342 领东方夷人之族的军队来攻打宗周城洛邑,他们往西一直挺进到黄河岸边。周穆王看到夷人气势很盛,害怕难以抵敌,就同徐子讲和,把东部地区的诸侯国划归徐子管辖,任命他为这些诸侯国的首领,也就是所谓的牧伯。徐子姓赢,他在现在的江苏省泗洪一带建国,国土面积有方圆五百里之广。由于他笃行仁义,施惠于民,所以深受百姓的拥戴,国势也就变得越来越强大。于是,他征调民夫,开沟掘河,使水道一直通到陈国和蔡国,想以此来同西方的一些等级和地位较高的诸侯国进行交往。也就在这时,徐子得到了一幅朱红色的弓矢,这当然是一种很少见的稀罕物,他便认为这大概是上天赐予自己的一种祥瑞征兆,于是就僭号为王,自称徐偃王。一时间,东海沿岸一带有三十六个诸侯国全都臣服于徐国,前来向徐子朝拜。

c/5c9ed68343b67.png"/>

从前,蜚廉的儿子恶来有一个弟弟名叫季胜,季胜也生有一子叫孟增。这个孟增深得周成王的宠爱,据说成王把他封在个叫皋狼的地方,因此,后世之人便称他为“宅皋狼”。宅皋狼生下衡父,衡父又生下造父。造父因为驾车技术高超,又善于驯养马匹,也受到了周穆王的重用。后来,穆王得到了四匹千里马,一个叫桃林,一个叫温骊,一个叫骅骝,一个叫騄耳。并让这四匹马为自己驾车。于是,他就让造父驾驭着这四匹骏马,西行巡视各诸侯国。他们一直到了遥远的昆仑山一带。异地的风光人物新奇刺激,令人着迷,穆王竟然流连徘徊,乐而忘返。可就在这时,徐国国君徐子在东方僭称王号,自称徐偃王,要与周穆王分庭抗礼。周穆王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刻驱车驾马,日夜兼程,长途跋涉,赶回周国,以平定叛乱。

回到镐京后,他就令造父即刻前往楚国,让楚国出兵攻打徐国。随同前往的王孙厉对楚国国君说:“徐国国君,崇尚仁义,施行善政,很得民心。您如果不去讨伐他,楚国将来一定会臣服于徐国的。”楚国国君说:“如果真像您说的这样,我就更不能前往征讨这样的有道明君了。”王孙厉却说:“大国攻打小国,强国讨伐弱国,就好像拿石块投向鸡蛋,又好比猛虎捕食小猪,哪里有什么道理可讲呢?”于是,楚国就大举进兵攻讨徐国。徐国国君徐子非常爱护徐国的百姓,又不会耍弄权术,更不忍心让百姓们舍弃性命同楚国人进行拼争。这样一来,徐国就被楚国打败,徐子只得往北逃命而去,一直逃到了彭城东边的一座小山下,百姓们随同他来到这里的有好几万人。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徐山。徐子临死的时候对人说:“我只是依靠仁义之道立国施政,却对武力军备的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仁义治国的不足之处又恰恰在于不知道玩弄权术,用诡计和诈术对付敌人。这也就是我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原因啊!”

d/5c9ed68ea808c.png"/>

徐偃王以“仁义”兴国,又以“仁义”亡国,在他身上既有可资借鉴的宝贵治国经验,又有“有筋无骨”、乃至因行仁义而亡国的惨痛历史教训。民心是立国之本,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徐偃王深知民心向背的利害关系,因此,他行仁义,施惠政,衷心爱民,甚得民心,故而由一个边远的子爵小国一跃成为东方诸侯之长。然而,徐偃王身上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不能达权知变,更没有诈人之心。他只看到了以“文德”为教、广行仁义在立国为政中的重要意义,却没有意识到军备和武力在保家卫国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他只知道“行仁义之道”可以赢取民心,得到美誉,可不知道耍权弄诈,因时为变,却能远身避祸,求得自保。这就是所谓的“有筋无骨”,它正是导致徐偃王亡国败身的根本原因。

由于造父在消灭徐国这一重大行动中建有大功,周穆王就把赵城封给了他,造父的后人便由此改姓赵氏,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就是造父的后人。而恶来革(就是恶来)的五世孙非子。也因为穆王对造父的宠爱而沾光受益,也迁到赵城,改姓赵氏。后来非子在周孝王时,因为养马有功,被封在秦地,秦国也由此建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