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的西游很经典,很多人的童年,就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西游中度过。可以说,这部剧影响了几代人。当然,在80年代,这部剧是完美无瑕的,但是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部剧其实也有很多瑕疵,比如孙悟空把玉帝吓到钻桌底,这就很扯了。
还有唐僧父亲陈光蕊中状元的事,虽然出现在西游小说中,但若较真的话,历史上唐朝不可能有状元。
状元一词,出现很早,但其本意不是第一名。早在西汉时期,当时天下选拔官吏的方法,既不是秦朝那样世袭,也不是后来隋唐的科举,而是“察举制”。所谓“察举”,顾名思义就是地方长官观察某人,发现此人可以为官后,就举荐给朝廷,然后朝廷就会“辟召”,也就是征召此人做官。
被“辟召”的人,需要带着长官的举荐书,即“举状”,去朝廷报道。“举状”中不止一人,大家排名不分先后,都在上面。这些即将做官的人身份是百姓,百姓又称为“元元”,既然是“举状”之中的“元元”,所以他们也叫“状元”。
e/5cc2a72f624f6.png"/>
这个时候的“状元”,只是被举荐做官的人,而且不止一位。
也正是因为“状元”的本意已定,所以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学子,即便中了第一名也不叫状元,而是叫“榜首”或者“状头”。这两个好理解,因为“头”“首”都有第一的意思。
新旧《唐书》之中就没有“状元”一词。今人所看的资料中,若有提及“唐代状元”等,都是五代两宋之后的文献,或者就是为便于理解而写。
但是,唐末五代时,一些文献资料会用“状元”表示学子考中进士,但这里的“状元”并非第一名。
会昌三年,王相国起知举,先白掌武,乃曰:“某不荐人,然奉贺今年榜中得一状元也。”——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
既然说是“中得一状元”,显然这里的“状元”不是第一名,而是其中一个。这是为何呢?因为隋唐五代时,进士前三名录取很容易,而且也不止三人。
唐初到宋初的三百年间,基本上每年一次科举,每次参加者不过三五千人。由于参加者少,录取者多,所以当时名列前茅没多少技术含量。
宋太祖后期,科举三四年一次,每次参加的学子都一万多人。尽管录取的人也多了,但是总体来看录取难度是增大了,所以,这时候能上榜那真是惹人羡慕。这个时候,“状元”开始成为榜首第一名的称呼,但不固定。当时有些人还是会把上榜的人统称为“状元”。
而且在公元973年之前,进士没有殿试,状元就是省试的第一名。后来宋太祖觉得这里面可能有私情,所以在徐士廉的建议下,增加殿试。从此,只有殿试第一名才是真正的状元。
元末明初人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这部戏剧中,说到了蔡邕(蔡文姬之父)在上京赶考中了“第一甲头名状元”。其实这时的“状元”还不是第一名的意思,否则直接说“状元”就行,何必说“头名状元”?但在底层百姓的意识中,状元就是“第一甲头名”的意思,于是乎,状元从此成为“第一甲第一名”的专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