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逛潇湘馆时,为何一直夸书房?

刘姥姥在《红楼梦》几百个人物中,论地位,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让知秀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时,被贾母陪着游逛大观园,在此过程中,刘姥姥曾经光顾过黛玉的潇湘馆与宝钗的蘅芜苑。

当时刘姥姥的神态反应有点耐人寻味,那么活泼敞亮幽默风趣的一个老太太,此时却仿佛“词穷”了一般。显得木讷而拙笨,好像连夸人都不会了。

其实,这并非因为刘姥姥反应迟钝了,而是因为她早就看透了隐藏在黛玉身上的命运玄机。所以才避开黛玉,只夸书房。

1、刘姥姥看透玄机,只能回避

很多读者认为,刘姥姥夸书房就是在夸黛玉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事实上,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女子读太多书,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炫耀的事。

记得黛玉初进贾府时,贾母曾问黛玉读过书没有?黛玉说读了四书,姐妹们都读过什么书?贾母却说:“她们读什么书呢,只不过认得几个字,不做睁眼瞎罢了。”

黛玉揣摩透了贾母的意思,当宝玉再问她读过书没有,黛玉就按贾母的意思说:“只认得几个字。”

女子博览群书,却忽略了针线女红类的本职,对于一个大家小姐来说,是“不务正业”。这哪里是夸呢?

就像李纨,她的出身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相当于教育部部长,都没有让她读过多少书,李纨也只读过《烈女传》等教导、启发女子“行为规范”的书。她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裁剪纺织,针线女红等,再就是相夫教子。当时的年代,女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读书越多,越证明她“不务正业”。

更何况,书房书多,也不代表黛玉都能烂熟于心,读得通透。好多豪门公子家里摆上书与琴,纯粹是附庸风雅,平时根本不去看那些书,更不会弹琴。

所以,大家不要以为刘姥姥夸黛玉的“书房”好,就是在间接夸黛玉。这与黛玉几乎没有直接关系。

刘姥姥之所以“夸赞书房、回避黛玉”,是因为她看出了黛玉身上隐藏的命运玄机。她无法“夸”出口,反而暗暗为黛玉的命运归宿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这个人物充满了神秘色彩,她更像是一位转世的菩萨,来到荣国府的目的,貌似是来“打秋风”,实际上,却是来度化“有缘人“的。

比方,她一眼就能看出巧姐的“病”,并非伤风感冒,而是“撞客”着了。(神鬼附体的意思)

而且,当她看到惜春时,也一语道破惜春的命运——说她是“神仙托生”的。神仙是什么呢?按照仙界的法律,男女是不能结婚生子的,无论是男神还是女神,都不可以结婚生子。即便玉帝的妹妹私定终身,也得绳之于法,被压在华山脚下。

因此才说,把一个女孩子形容成神仙,并非是什么赞美,她可以“貌似天仙”,但绝对不可以说成是“神仙转世”,一旦定性为神仙转世,那这女孩子的“人”生基本就废了。这样的女孩子一般都会去侍奉神明或佛祖,不会再缔结尘世姻缘了。

刘姥姥只说了一句:“要能是把这园子画下来,带回家去就好了”。惜春就开始了巨大而繁重的绘画工程。三九严冬,贾母不顾惜春是否会手冷疲倦,只一味催促工程进度,说她还要等着送人呢,别磨蹭,赶紧画。

惜春充分感受到了亲情的冷漠与凉薄,对亲情愈发失望透顶,而欲断绝红尘之心也愈发坚定了。刘姥姥这也等于间接“度化”了惜春。

后来贾府被抄家,死的死散的散,惜春却已逃离红尘,侍奉佛祖了。比起元春与迎春,惜春显然是幸运的,至少能保持质本洁来还洁去。

2、刘姥姥意味深长的故事,其实是谶语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早已看透了黛玉和宝钗的命运结局。正因为如此,她才会“就地取材”,用现有的素材杜撰一个“雪下抽柴的故事”。把黛玉的早死和宝钗的归宿,全编进这个故事里了。这简直就像太虚幻境里的判词一般,现实而应景。

大家可以自己回顾一下,刘姥姥所谓的“故事”,哪有一个是“瞎编”的?比如“观音送子”的故事:

“我们庄子东边,有个老奶奶子,今年九十多岁了。她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本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哭得什么似的。后果然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生的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这一席话,实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

大家看到了吧?刘姥姥讲的哪里是故事?分明就是贾珠、贾母、王夫人与贾宝玉啊!王夫人和贾母为何会“听住了”?因为符合她们的“现状”——切合实际,不是妄言。

后来,刘姥姥又续讲茗玉的故事,她口中那个“读书识字”、只活了十七八岁的茗玉,不就是后来的黛玉么?

当时的黛玉和宝钗就在现场,是“落在”刘姥姥眼里的。黛玉还因为宝玉对那位“茗玉小姐”心驰神往,拈酸吃醋的呢。

在芦雪庵吃烤肉那回,林黛玉就“雪下抽柴”的故事,特意敲打贾宝玉,道:“咱们雪下吟诗?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

这就是为何刘姥姥与贾母来到潇湘馆时,不夸黛玉只夸书房的缘故——她早就看出黛玉红颜薄命、不得善终了。因为当时编故事时,就是以黛玉为“原型素材”的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