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武功堪比霍去病,知名度却极低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知秀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王越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提起霍去病,我们都熟悉,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大汉第一战神。他年纪轻轻就封狼居胥,横扫匈奴,使得漠南无王庭。在他流星般划过的生命轨迹中,创造了别人一辈子也可能无法企及的高度,因此成为历代武将所崇拜的偶像。

霍去病的人生是独一无二的,别人难以企及。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虽然没有了霍去病,但在霍去病之后也出现了相当多的名将,并不逊色于他。明代中期的王越就是其中的一位,但可惜的是他的声名并不远播。以他的军事才能来看,明朝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可以说是大明第一战神。那么,他如此厉害,但为何不为人所知呢?

王越(1426—1499),字世昌,大名府浚县人。所有的英雄人物少年时注定是与众不同的,王越也不例外。他小时候读书读到“靖康耻”这段历史,再看看当下正值胡虏猖獗之时,胸中愤懑不平。所以就苦心钻研兵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封狼居胥、燕然勒石,方不负大丈夫生于世间。

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自从宋代以后武将的声名就不显了呢?好像我们一提起中国的名将首先想到的就是汉唐,仿佛这两个时代的武功是最盛的。

其实这是我们的误解。自从宋代以后,由于科举选官制度的确立,再加上重文治之风的蔓延,所以使得这一时期武将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即便有很高的才能也终会籍籍无名。就拿王阳明来说吧,他为我们所知,绝对不是因为平了朱宸濠之乱,而是因为他一代心学大师的身份。而平定朱宸濠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是不会单独拿出来说事的。重文抑武是宋朝以降的一个整体趋势。在明代为我们所熟知的名将都是进士出身,比如于谦、王阳明、王越、袁崇焕等人。这就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身份——儒将,书生也能领兵打仗,且丝毫不弱于赳赳武夫。

既然生在明代,王越自然也只能通过进士这条正途来开启他的政治生涯。他在景泰二年(1451)中了进士,后来出任监察御史,巡按陕西。看这履历,和一般的文臣基本没什么两样,简直就是个文官。况且他还是个诗人,他的诗作在当时也是风行海内。根据史书记载,他博学能文、工于诗赋,并作诗文词赋数百篇。其诗远追盛唐,文溯秦汉,特重《诗》、《骚》。在台阁体盛行之时,不落窠臼,形成自己独特的面目。

说起王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他的诗文对明代前、后七子,特别是公安、竟陵文学均产生过重大影响。李东阳赞其“为歌诗雄迈跌宕,若不屑意”。吴洪为《王太傅集》作序时也称:“公生当其会,具豪杰之才,而文不经思虑,动数千百言,纵横张驰,不失其正。诗尤明易通畅,不事艰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然气势雄伟,文思焕发,如长虹亘天,光焰万丈,可以追逐李杜诸人,其余莫能及也。则公岂非应期而出,为一代英才者乎?”

光看这些,越看越像个文臣。但有些人是全能型人才,只要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就能显山露水。后来,由于出色的才能,在文臣的任上升到了山东按察使。后来又经别人举荐当了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所有官员都不希望面对的事情——丁忧。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了,于情于理他都得回去。后来的张居正就是因为皇帝夺情,没有丁忧,才遭到很多人的诟病。巧的是,王越也是太能干了,皇帝也破例夺情,让他戴孝为官。

9/5cd535a70a417.png"/>

成化三年,抚宁侯朱永征毛里孩,王越赞襄军事。这也是他武将生涯的开始,正是因为这一次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所以皇帝在当年秋天就升他为宣府巡抚。这个宣府可不是别的地方,是大明的边关重镇。把如此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交给王越署理,可见他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否则岂非儿戏,何以服众?

就这样,王越来到了边关地区,这也注定了他的后半生是要和军事打交道的。而这时大明王朝北边最大的敌人就是蒙古,好比汉代的匈奴。成化五年,蒙古侵犯河套地区,延绥巡抚王锐求援,王越调兵遣将,前往支援。正是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各路军队均取得了胜利。之后,他与朱永一起讨伐阿罗出,在开荒川告捷。战后论功行赏,官拜督察院右都御史。

成化七年,王越与刘聚在温天岭击败蒙古军,晋升为左都御史。这个左都御史可是堂堂的一品大员,掌管着大明王朝的整个监察系统,可以说此时的王越已经是位极人臣了。当时,朝廷三次更换将领,但都以王越总督军务。一则显示了其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二则表明他深受朝廷信任。这年秋天,蒙古首领满都鲁决定大举进攻明军。将妻子老弱留于红盐池,从而大举深入,直抵秦州、安定。王越则避其锐,绕道率五千骑为左右哨,出榆林,逾红儿山,涉白盐滩,出其不意地进攻其后方,并大获全胜。满都鲁等因丧失妻子畜产,自此不敢进兵河套地区,西陲从此数年安定。此战堪比封狼居胥,也是使得“漠南无王庭”。

此时,边患暂时告落。然而在朝廷里却掀起一番波澜,大太监汪直深受景泰帝宠信,故而提督西厂,一时炙手可热。王越到底不是一个纯粹的书生,和那些清流不一样,为了大局,不惜自污名节和汪直结交。因为他明白,汪直虽是个小人,但他当道,如果不结交他,自己就会被撤换。那么,如果蒙古再次进攻河套,后果自是不堪设想。从这点来说,王越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和嘉靖时的胡宗宪为了东南抗倭大局不得已依附严嵩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忧国忧民之举,比起那些只会“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清流来说不知强到哪里去了!

而后,累功升至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王越上表言甘镇兵弱,非用延、宁两镇兵难以克敌,后请兼制两镇。次年,他分兵进攻,再次取得重大胜利。此后更是仕途顺利,加少保,并兼太子太傅。然而盛极则衰,后来李广获罪却牵连到王越。王越闻后,忧恨不已,一时卒于甘州。享年73岁,与孔子同寿。死后赠太傅,谥襄敏。不过这都是死后的殊荣。尽管如此,他死后的声名并不显,与他一生的功绩并不匹配。

d/5cd535ac9024d.png"/>

王越的才能的确出众,时人高评如潮。朱见深认为:“或抚临云内,或总镇关西。在边来往者十二三年,兵民咸沐其惠;与贼攻战者百九十合,戎王亦在所殪。计武烈,不减汉朝之卫霍;论文事,无惭宋室之范韩。”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文治武功都取得了不俗成就,完全可以用出将入相来形容他的一生。

然而,我们今天对于这位武功堪比霍去病,文治堪比范仲淹的大明第一战神却鲜为人知。真的是明珠遗尘,不得不令人唏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