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必提袁绍,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东汉的政权是非常畸形的,除了最早的光武帝刘秀、汉章帝、汉和帝之后,皇帝陷入了短命的怪圈。汉殇帝百日继位,2岁去世,汉冲帝2岁即位,3岁去世……年幼的皇帝什么都不懂,只能依靠太后,太后一个女人家,只能依靠本家的兄弟,这样就形成了外戚集团。
所以在东汉中后期,外戚执政的情况非常普遍,比如著名的跋扈将军粱冀,把持朝政近20年,还有著名的外戚窦氏。然而一旦皇帝能够长大,他就不想受制于人,于是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夺回权力。所以朝堂之上外戚和宦官的斗争此起彼伏,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
东汉朝廷的三大集团:外戚、宦官、士族官僚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仍然是固定套路——14岁的刘辨继位,何皇后的哥哥何进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东汉政权的实际掌权人。宫中则有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由于汉灵帝临终前想立小儿子刘协为帝,并且把刘协托付给了宦官蹇硕,所以何进和蹇硕进行了一番争斗,最终蹇硕被杀。
除了外戚、宦官,东汉朝廷的第三股力量就是士族官僚集团。似乎士族官僚集团才应该是掌权者、国家的支柱,但很遗憾,皇帝小时候亲娘舅,大了亲太监,士族官僚只能靠边站。士族集团的态度也很明确,他们不喜欢宦官,因为宦官大多没有底线,掌权后基本上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搞得天下沸沸扬扬。
所以士族官僚集团往往选择和外戚联合,共同来对付宦官,但只要皇帝成年,这只会招来皇帝和太监们更大的敌意,你们联合起来搞我?我先弄死你们!所以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党锢之祸”。简单来说就是有名望的士人该杀杀、该抓抓,你的家族、亲戚全部禁锢,不允许做官。
袁绍的“深谋远虑”
袁绍的家庭在东汉后期,已经隐隐成为士族官僚集团的代言人,因为“四世三公”和“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加持。而且就在何进掌权时,袁家也是何家之外最有权力的:袁绍的叔父袁隗,太傅、参录尚书事,东汉官员的第二位(何进如果死了,那袁隗就是百官之首)。
袁绍任司隶校尉(首都地区行政长官,而且手下有少数部队),袁术任虎贲中郎将(执掌皇宫禁卫,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备团团长),袁绍、袁术的哥哥袁基当时任时担任太仆(九卿之一),你看看人家袁家这牌面,实在是太牛了,所以袁绍决定导演一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前边说了,汉灵帝临死给宦官和何进埋了个雷,他想立刘协为继承人,让蹇硕具体运作。但宫内有何皇后、宫外有何进,蹇硕没能成功,刘辩即位后,何进自然要将斗争进行到底。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也不含糊,直接把蹇硕交了出来,蹇硕被杀,外戚和宦官的第一轮交锋,以外戚胜出。
但这里有个问题,蹇硕是不在十常侍之列的,他只是非常受汉灵帝信任的小黄门,让他统领西园八校。那何进肯定会在心里嘀咕,之前他们想把我骗进宫里杀了,到底只是蹇硕一人之谋,还是所有宦官的阴谋?这就是何进和十常侍之间的“裂痕”,不信任的种子就此埋下。
正是因为有这种裂痕,袁绍才劝何进干掉所有太监!何进在整个过程中非常犹豫,首先自己的妹妹何皇后就不同意这么做,你把所有太监杀了,谁来伺候我?另外,当年我们何家能够发迹,也是靠着太监的引荐才进宫成为皇后,否则也只能是个屠户(中常侍郭胜,何进同郡人,何太后与何进的贵幸,郭胜出了力帮了忙)。
何皇后不同意,何苗不同意、何皇后母亲舞阳君不同意(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和太监本来就是一伙;另一方面太监多方贿赂)。袁绍见何进犹豫,于是又出了个馊主意,召董卓、丁原等四方兵马入洛阳,以此来威胁何皇后。这一招遭致曹操、陈琳、郑泰等人的强烈反对,但何进却依然听信袁绍的谋划。
外戚、宦官团灭,袁绍目的达成
袁绍的目的,就是要挑起外戚和宦官的争斗,待双方两败俱伤之后,自己出来收拾残局渔翁得利。果然在何进和袁绍的步步紧逼下,十常侍把何进骗进宫中乱刀砍死,袁绍一看机会来了,和叔父袁隗矫诏,带兵杀入宫中,把所有太监全部杀掉,何进死了、何苗死了,宦官全死了,外戚宦官团灭,剩下就是袁家说了算了。
只要看何进被杀之后袁家的反应,就能看出这是谋划颇深的计谋:第一步,袁术与何进部将攻打皇宫;第二步,袁隗以参录尚书事的身份主持朝政;第三步,袁绍率兵进入皇宫杀尽宦官(甚至都不管被裹挟儿子的刘辩、刘协)。
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袁绍算计了何进和十常侍,却没想到他自己招来的董卓会攫取了胜利果实。正当袁绍忙着杀太监的时候,董卓带着他的西凉兵找到了皇帝,然后迎回宫中,此后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董卓掌握了朝廷,废了刘辨,立刘协,袁绍、曹操等人逃出洛阳,然后起兵讨董,天下就此大乱……
其实在蹇硕死后,何进和十常侍本可以和平共处,刘辨只有14岁,正是外戚掌握权力的时候,而且本来何家和太监们关系就很密切,本来他们能度过一段时间的蜜月期。但别有用心的袁绍,推波助澜、挑拨离间搞得何进和十常侍反目,最终同归于尽,如果不是董卓,袁家、袁绍将是最大的获益者,很可能成为王莽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