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能奇:李自成的同乡,也是八大王张献忠的四大义子之一

今天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艾能奇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艾能奇,陕西米脂人,是明末农民军领袖闯王李自成的同乡,也是八大王张献忠的四大义子之一,在南明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重要一笔。

一、早年经历

明朝末年是一个大争之世,乱世中造就出了许多出身底层的草莽英雄,艾能奇就是其中的一位。

关于艾能奇早年的经历,翻遍史书,难以找到几条可信的记载,只能寻到零星的一些可信度不大说法。

有一种说法是,艾能奇所在的家族与李自成所在的家族关系不睦,可能是有世仇。李自成起事后,艾能奇的家族未能加入其中,虽然他们都是贫苦农民。若真是如此,这是他们狭隘的小农意识在作祟。

也有人说,艾能奇在十二岁那年就加入到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后来与明军作战时,他找不到大部队,掉队了。这时候,正好张献忠的部队赶来,艾能奇慌慌张张地就加入其中,阴差阳错的成为八大王的人了。

由于禀赋聪颖、作战勇猛,艾能奇深受张献忠的器重,很快与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一同成为张献忠的四大义子,在张献忠的众多义子和部将中脱颖而出,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优秀将领。

崇祯十六年(1643)下半年,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已经牢牢掌握了湖南全省和江西的一部分地区,建立了农民军政权。此时,天下大势已经十分明朗,明王朝的灭亡已经是指日可待,李自成的崛起并统一北方也是不争的事实。一山不容二虎,早已与李自成关系恶化的张献忠不想与李自成争地盘,更不愿臣服于李自成脚下,为了避免与李自成兵戎相见,他决定放弃占领的地方,西进四川,建立新的根据地。

艾能奇等人统兵作先锋,率先进入川东,明朝的官军闻风而逃,农民军很快进入重庆、成都,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

不久,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立大西政权,以艾能奇为定北王,其部下有十九营兵马,共七万余人。

二、英年早逝

大西军在四川的统治很不稳定,遭到了反动地主阶级的反对和破坏。当然了,这首先与大西军实行的政策有关,他们与李自成农民军实行的“追赃助饷”政策一样,都是逼迫地主、官僚、明朝王公贵族交出他们世代剥削底层贫农得来的家财,动不动就拷打,令他们颜面丢尽。

当时的中国虽然处于封建社会晚期,但是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统治地位还很牢固,农民军领导人若想建立新的王朝改朝换代的话,必须得到地主阶级,尤其是官僚地主阶级的支持。可是,大西军在四川却反其道而行之,非但不保护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还对他们进行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军事威胁,将他们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得不到地主阶级的支持,农民军建立的大西政权也就动摇了根基。

大西军在四川前后二年多,之后不得不退出,希望打开新的局面,但是由于轻敌,张献忠竟然在自己手中还掌握着几十万军队领导权的情况下被清军给射杀了。

此时,李自成也已经被杀,明末农民军的两位杰出领袖先后去世,导致群龙无首的农民军一片混乱。大西军比大顺军又强了些,因为以孙可望为首的张献忠的四个义子很快稳定了局面,然后统兵向云贵地区进军。

大西军余部在向云贵地区进军时,军政大权还掌握在张献忠的皇后和宰相汪兆龄的手中,他们照样发号施令、为所欲为,凌驾于张献忠四大义子之上。这让孙可望等人十分的不满。

为了统一事权,彻底掌握军队的指挥权,孙可望等人决定发动兵变,夺走军政大权。

永历元年(1647)初,大西军余部进抵遵义。艾能奇带军冲入张献忠皇后的住所抓住了自己的干娘,而后又抓获了汪兆龄。他历数皇后、汪兆龄的几宗大罪,然后拉出去处死。紧接着,张献忠的四大义子认祖归宗,恢复了本姓。

永历二年(1648)五月,艾能奇带军进攻不服从大西军领导的东川(今云南省会泽县)土司禄万亿、禄万兆。在进至距东川府三十里外的地方,大西军遭遇竹林中禄氏伏兵的突然袭击。战斗中,冲锋在前的艾能奇被敌人的毒箭射中,血流如注。

大西军被迫撤回,可惜的是,艾能奇中了剧毒,没能回到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这三个哥哥身边,便在路上死了。

这年,艾能奇大约有三十岁,可谓英年早逝。

三、早逝后果

艾能奇的英年早逝,对于大西军和南明永历朝廷来说,无疑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其一,艾能奇智勇双全,十多年的戎马生涯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政治经验和社会阅历,上马能治军,下马能安民。他若能活得更长一些,大西军的发展会更加的有利,对于南明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其二,他与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地位相当,都是张献忠的义子,若是他不英年早逝的话,后来能更多的调和几位兄弟之间的矛盾,南明永历朝的政治、军事局面不至于败坏的那么彻底。有他在,孙可望会有更多的顾忌,也不敢贸然与李定国翻脸,他们同室操戈的可能性也会小很多。

其三,由于艾能奇的地位突出,尤其是在军中影响力颇大,他若在,会与李定国展开更多的合作,抗清复明的形势肯定会有大的改观。昆明城丢失后,许多明军将领也不会那么着急的降清了。因为他们降清,是对南明军事实力和国势衰落的绝望,孙可望降清,刘文秀病死,李定国独木难支。换句话说,他若活得更久一些,南明永历政权会相对存在的更久一些。

其四,艾能奇若不英年早逝,大西军内部也不会有那么严重的分裂。艾能奇死后,他生前的部队由冯双礼统领,划归孙可望属下。在这以后的岁月里,冯双礼部大西军一直唯孙可望马首是瞻,在孙可望降清后,李定国对原孙可望的部下“秦王军”实行歧视政策,导致了内部的裂痕越来越深。刘文秀反对李定国这样做,却因为手中没有多大的权力,人微言轻,徒叹奈何。若是艾能奇还在,李定国肯定得掂量一下自己一意孤行的轻重和后果。李定国实行歧视政策的后果是,原孙可望余部(包括艾能奇旧部)、刘文秀余部(兵马虽然少,但也有一定影响力)与他隐隐对立。内部分裂,导致了后来艾能奇的旧部、刘文秀的旧部与李定国分道扬镳,加速了抗清斗争的失败。

四、身后之事

艾能奇死后,由于儿子艾承业年龄尚小,无法担当起统兵大任,孙可望以其所部兵马划归冯双礼统领。后来,艾承业与明朝黔国公沐天波的女儿成婚,成为黔国公的乘龙快婿。

永历十二年(1658)年底,清军逼近昆明城,永历帝决定向缅甸流亡,遭到了冯双礼、艾承业、陈建、王会等人的反对。艾承业等人认为,出国避难是下下策,因为一旦流亡异国他乡,国内的复明势力势必无所瞻依,抗清复明大业也就无从谈起了。既然艾承业无法劝阻永历帝流亡国外,便只有分道扬镳了。

艾承业、冯双礼等人带领着艾能奇生前留下的这支队伍和忠于蜀王刘文秀的部分将士,向四川建昌一带转移。他们本想先在四川立足,而后联络夔东十三家的势力,继续进行着抗清复明的斗争。但是,永历帝的迅速流亡国外,导致云南无兵可守,清军进入云南如入无人之境,将艾承业等人据守的四川建昌地区与夔东十三家据守的川东鄂西隔开,难以互通声息。

后来,夔东十三家进攻重庆因为内部谭氏三兄弟内讧而失败。谭诣杀害谭文,与谭弘一道降清,导致夔东十三家抗清复明势力遭受重创。

得知此噩耗后,建昌地区坚持抗清斗争的明军将士丧失了信心。永历十三年(1659)四月,南明德安侯狄三品勾结汉奸吴三桂,发动了叛乱。不久,狄三品叛军抓获了冯双礼、艾承业等人,降清。

清朝政府授以艾承业左都督职。到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艾承业督军进攻辽西,得胜立功。不久,他又奉旨南下,到南方前线与吴三桂的叛军作战,立下战功。

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艾承业除授顺天府尹,成为天子近臣。可见,康熙帝还是比较器重他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