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知秀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伯温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刘伯温故里——南田,又称天下第六福地。刘伯温是历史上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他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大明王朝,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
可以说,在古代的谋士中,老百姓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和刘伯温。他们不仅智商高,还有一个很特殊天赋——能掐会算。也可以说,正是这项能力赋予了他们二人神话色彩。民间更有谚语说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这两人的境遇如出一辙:一个是昭烈帝麾下的首席谋臣,被昭烈帝委以重任;一个是洪武帝手下的第一军师,帮助明朝奠定了数百年的基业。两人的结局都很凄凉: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战场上,刘伯温莫名其妙地死在了病榻上。
相比之下,笔者认为:刘伯温的下场比诸葛亮要悲剧得多。
朱元璋稳定政权后,开始对手下的功臣展开清算,随着早年一起征战沙场的老兄弟越来越少,刘伯温心灰意冷告老还乡。刘伯温隐居青田县后,深居简出十分低调。青田县令听说刘伯温辞官回家,想要拜见这位开国元勋,几次寻访不成便乔装打扮成老百姓,敲开了刘伯温的家门。
两人见面后,县令随即表露了身份,谁知,刘伯温竟如惊弓之鸟,一口一个“小民”、“青天大老爷”,然后,将县令送出家门。从这以后,刘伯温更加低调,很少接见陌生人。
刘伯温主动退出政坛,只求颐养天年,那么,为何他仍未逃过凄惨的结局呢?
朱元璋曾经向刘伯温请教官场现下的情况,刘伯温说道:“杨宪虽然有做丞相的才能,但是,却没有做丞相的肚量。身为一国之相,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碗水端平,把‘义理’作为权衡利弊的准则,考虑问题时不能掺杂主观意见,这一点,杨宪根本做不到。”
朱元璋又问刘伯温,汪广洋这个大臣是否堪当一用?刘伯温说道:“他的肚量尚不如杨宪。”紧接着,太祖又提出胡惟庸,刘伯温回答道:“若将国家比喻成马车,那么,丞相就是拉车的马,如果,由胡惟庸来担任丞相,我害怕他会将马车带翻。”
朱元璋思来想去,实在想不到更好的人选,便说道:“看来,我朝的丞相非先生你莫属了。”
刘伯温却推辞道:“我也不是最好的人选,因为我太嫉恶如仇,又不喜欢繁缛的政事。如果圣上一定要让我当丞相,恐怕会辜负圣上的美意。我朝疆域广阔,普天之下何愁没有相才,只要圣上多留心,肯定能找到合适的人选。不过,刚才臣提到的几位大臣的确有缺点,不适合担任丞相一职。”
时间验证了刘伯温的观点,几年后杨宪、汪广洋先后因事获罪。朱元璋本来就对刘伯温能掐会算的能力心怀忌惮,想到早年与刘伯温的谈话更增加了朱元璋的疑心。
朱元璋想要除掉李善长,但是,又不想亲自动手,便找到刘伯温,请他做屠夫,刘伯温拒绝了朱元璋的命令。后来,朱元璋罗织罪名想要加害李善长,刘伯温劝谏道:“李善长虽然有罪,但他一生为我朝立下汗马功劳,在朝廷的声望如日中天,如果圣上杀掉李善长,恐怕诸将不会心服。”
朱元璋说道:“李善长曾多次排挤你,如今你还为他说好话?我除掉了李善长,便会任你为丞相。”刘伯温跪下来对着朱元璋磕了几个头,说道:“此事万万不可!丞相是国之栋梁,更换丞相就是更换国家的梁柱,必须用结实耐用的粗木,若用细木恐无法支撑国家。”
从二人的对话来看,刘伯温非常有自知之明。在一个疑心病极强的君主面前,有自知之明是好事,为何会成了害死刘伯温的原因呢?笔者认为:刘伯温虽有自知之明,但是,他屡次抗命不遵,让朱元璋觉得受到了轻视,这才让朱元璋起了杀心。
d/5cf5e9bba5e72.png"/>
刘伯温虽然是个儒雅随和的文士,但是,他却有一身傲骨。刘伯温的性格极其刚烈,嫉恶如仇,与一般的读书人截然不同。从史料中刘伯温“貌修伟,慨然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来看,这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与梁山好汉无异。
刘伯温善恶分明的处事原则,让他在朝廷里得罪了不少官员,前文中我们提到,刘伯温曾多次遭到丞相李善长的排挤,完全是刘伯温的性格所致。最终,刘伯温在服用了胡惟庸送来的药后,病情逐日加重,一命呜呼。
但却因为朱元璋有借刀杀人的先例,所以,我们不得不怀疑刘伯温之死与朱元璋有关。胡惟庸涉案惨遭灭门后,朱元璋为了斩草除根,处死了刘伯温仅有的两个儿子,这就是最好的证据。
b/5cf5e9bfa9858.png"/>
明世宗嘉靖十年,刘伯温的同乡、刑部郎中李瑜向明世宗朱厚熜上疏说:“基宜侑享高庙,封世爵如中山王(徐)达”,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在这一年,刘伯温的九世孙处州卫指挥刘瑜袭封为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