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问了蜀国使者两个问题,转身就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知秀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司马懿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高手,一定是内外兼修,有招式也有心法,且心法往往比招式重要,因为招式决定了如何做,心法则能让人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战场上,一个统军高手,不仅要懂战术、御人、计策等招式,还需具备战略、人性、洞察力等心法。战术决定了战役的胜负,而战略决定了战争的成败;洞察力可以让人通过蛛丝马迹、只言片语得出有效信息,进而做出最有利于己方的计策。

高手对决,比拼的是心法,扬长避短,以及在招式上等待对方犯错。在这一点上,司马懿面对诸葛亮时可谓发挥到极致。

司马懿与诸葛亮,两人都是三国的顶级人才,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发动了第六次北伐战争。然而,司马懿看透了诸葛亮的“七寸”,知道蜀军千里迢迢而来,粮草肯定难以供应,于是采取“坚壁据守,消磨蜀军锐气”的作战方略。

起初,诸葛亮也能沉着应对,他让蜀军在渭水之南搞起了屯田,仿佛要打一场持久战。双方相持一百多天后,诸葛亮坐不住了。因为蜀军是客场作战,时间越久越不利。于是,诸葛亮发兵挑战,司马懿不予理睬。

诸葛亮心急如焚,又无计可施,便想了一个办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女人衣服。将司马懿比作女子,这是对他莫大的侮辱,韩信的胯下之辱都难以望其项背,想借此激他应战。那司马懿如何应付呢?

d/5cf607a67fe00.png"/>

继续修炼“龟缩大法”,任凭诸葛亮的东南西北风,司马懿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面对铁桶阵,诸葛亮有力也使不出,心里难受,而司马懿却稳如泰山,气定神闲。《晋书·宣帝纪》记载:

先是,亮使之,帝问曰:“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蜀国使者说者无意,话中却透露出两条关于诸葛亮的重要信息:

一是生活上的。按照常理,诸葛亮奔波在外,饭量应该增加。但他每天仅吃三四升饭,明显不及正常人的进食标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饭量不正常,时间久了,身体就会出问题。

二是事务繁忙。每次二十军棍的处罚,诸葛亮都要过目,而整个蜀军十万人,每天大大小小的杂事多如牛毛。这说明诸葛亮事必躬亲、事无巨细,精力肯定跟不上,工作上呕心沥血的结果就是身体每况愈下。

司马懿依据蜀国使者提供两条信息,完全可以洞察出诸葛亮不管是工作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不利于健康,由此才会得出结论:诸葛亮命不久矣。

f/5cf607ab6608d.png"/>

诸葛亮去世,纯粹是自己把自己给累死的。作为北伐的最高长官,诸葛亮需要的是举重若轻的魄力,负责重大的军事部署,而不是举轻若重的责任心,对于具体事务,完全可以交给下属处理。

精准解读情报的信息量,洞察对方的弱点,才能料敌制胜。在与诸葛亮的两次北伐对决中,司马懿根据有限的信息,看穿了对方的弱点,然后针对性地应付,让诸葛亮出师未捷生先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