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零(拼音:lí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零”的古字作“霝”,始见于商代甲骨文。“霝”的甲骨文是雨字头下有三个方块,代表雨点。零的本义是零星的雨,由本义引申为雨、霜、露等降落。又由降落引申为落涕、泪,如:感激涕零。又由雨、霜、露等降落引申为凋落、凋零等。由本义又引申为零碎不整的。“零”又有数字义,指数的空位。“零”的数词义是近代产生的,古代汉语并没有这个含义。
2.“零”是形声字,其中“雨”作形旁,表示下雨;“令”作声旁,表示音读,是不示义的声符。本义是零零星星的、徐徐而下的小雨。部分学者认为甲骨文“零”字本作“霝”。“霝”在“六书”中属会意字,上部为“雨”,像天上下雨的样子,下面还有具体而微的点缀数量不等的小雨点和几个方块形,方块形可能代表大的雨点。后来因为借用为零碎、零落、零数等意义,而转注为从雨、令声的“零”字,以保留下雨本义,篆文因此写成“零”。用汉字“零”来表示数字“0”概念是较晚的事,大约到19世纪才有明确记载。清代华蘅芳《学算笔谈》:“名位之数,既俱可用自一至九之各数记之,则其空位当以零字记之,或作一圈以代零字亦可。”后来“零”逐渐成为现代汉语表空位数的统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