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襟(拼音:jī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指衣服领口相交的部分,又指衣服的胸前部分。襟的位置正对胸口,所以又比喻为胸怀,抱负。又指姐妹的丈夫之间的称呼。
2.形声字。其形体最早见于西周金文,金文作图1,外部是“衣”,作形旁,意指这个字的本义与衣着有关;内部是“金”,作声旁,指示这个字的读音。金文字形,隶定后其实是“?”,因为“金”仅为声旁,其声符还可以换成“今”“禁”等,其义仍不变。《说文解字》小篆(图2)将声旁“金”移至“衣”右部。到了晋代,人们将声符“金”换为“禁”,将其字写作“襟”以代“?”,《释名·释衣服》:“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这种写法后来广为流行,一直保留到楷书。在楷书阶段中,人们又改从“今”声,造出了一个“襟”字异体“衿”,与之同用,后来人们将这两个异体字分工,以“衿”专门表示衣领,以“襟”专门表示衣襟,襟、衿遂分化为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