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唇亡齿寒 南宋为什么还要联合蒙古消灭金国

很多人都不了解南宋联蒙灭金的事情,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唇亡齿寒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成语,它是指两个相互依存的个人或组织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国与国之间也常常发生唇亡齿寒之事,而宋朝就经历了两次唇亡齿寒的教训。

公元1120年,北宋政府面对新兴的金人对辽朝的进攻,背弃了与辽朝的和约,选择了与金人合作,订立“海上之盟”,联手消灭辽朝。盟约规定事成之后,宋将本来支付给辽的岁币转交给金,并收回幽云十六州。然而1125年宋金联合灭辽时,由于宋军实在不堪一击,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收复幽云地区,最终在金军的协助下才勉强打下了这些地方。这一战让金人看出了宋朝的腐败和虚弱,于是便起了攻打宋朝的心思。于是北宋靖康元年,金人大举南下,破开封,俘二帝,整个宋朝宗室只有赵构侥幸逃到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权,史称靖康之变。

一百多年后,相似的选择题又一次摆在了宋朝统治者的面前:蒙古发展壮大,打的金朝无力招架,宋朝究竟是联金抗蒙,还是联蒙灭金?按理说,有当年海上之盟失败的前车之鉴,宋长统治者应该切身体会到唇亡齿寒的教训,可是他们却再一次选择了联蒙灭金。之后的历史与一百多年前几乎一模一样:宋军在端平元年配合蒙古军北上对金朝发动了攻击,虽然宋军一度收复了洛阳、开封等重要城市,但由于粮草不济和蒙古人撕毁合约而最终失败,并陷入了与蒙古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中且最终被蒙古所灭。

有不少学者猜想,如果当年南宋吸取海上之盟的教训,选择与金朝合作抗击蒙古,也许历史的结局会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当时的宋朝来说,联蒙灭金才是最佳选择。理由且听我细细道来。

宋朝不可能与金结盟的原因就是金朝统治者非但不愿意与宋合作,还对宋制定了“土地补偿”的战略。由于金朝部队不敌蒙古军,因此金朝的土地被蒙古鲸吞蚕食,1211年的野狐岭之战后,蒙古人就占领了东北大部和华北一部的土地,之后蒙古军又先后占领了河北、山东、山西,到了1216年,金朝的疆域就只剩下河南和关中的一隅之地。面对这种情况,金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两种观点,前者认为要重整旗鼓,从蒙古人手中收复失地;而后者认为金军无力抵抗蒙古军,但是打宋军还是很轻松的,被蒙古人夺取的土地,要从南宋那里抢回来。经过一系列争论和斗争,最终后者还是占了上风。1217年,金军大举进犯湖北荆州襄阳地区,希望可以通过夺取荆襄地区而将南宋国土拦腰斩断,从而方便逐个击破。然而此时的金兵早已不是当年“满万不可战”的女真铁骑了,战斗力下滑显著,最终被南宋京湖黜制使赵方率军击败。1219年,不甘心受挫的金军再次南下进攻荆襄,结果又被赵方领导的宋军击败。眼见荆襄地区是打不下了,金朝又于1220年攻打淮西地区,结果却一头扎进宋军建设多年的防线里,很快又失败了。

经历了三次南下失败、主力部队在潼关被蒙古军全歼的金朝终于顶不住了,金哀宗给宋理宗写信称“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

然而此时的南宋政权,却再无和金朝结盟的可能:宋金之间本就有世仇,加之金军四年三次南下,给南宋人民带来的极大的破坏,因此不管是朝堂还是民间,都对金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此时的民意坚决反对与金结盟。而此时的金朝的主力部队已经被全歼,国土也只剩河南的几个州,宋和金合作也毫无必要,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与金合作,既顺应民意,也符合国家利益。1232年,蒙古占领开封,金哀宗逃至金朝最后的根据地蔡州,即使只有一座孤城金哀宗还做着“土地补偿”的美梦,寄希望于金军可以打下四川地区,并凭借天险继续苟延残喘。然而这一支七拼八凑出来的军队,还没走出湖北就被宋军消灭了。1233年,宋蒙两军合围蔡州,次年正月,蔡州被攻陷,金哀宗自杀,金朝从此灭亡。

此役宋朝一举洗刷百年来的国仇家恨,但是更残酷的宋蒙战争即将到来。(浩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