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真的做错了吗 刘备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对刘备伐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伐吴没错,兵败夷陵的原因有三个,诸葛亮只看出了其中之一?

刘备兵败夷陵,不但数万军队被烧得焦头烂额,还至少阵亡了冯习、张南、傅肜、程畿等四员大将。益州治中从事、镇北将军率部奔魏,马氏五常中最卓越的白眉马良也在战斗中遇害——《三国志》写的就是遇害,也不知是在混战中被杀,还是罹难于大火之中。

在正史中,诸葛亮从未反对刘备伐吴,这一点熟读三国史料的读者都能理解:荆州是诸葛亮桑梓之地,也是隆中对的战略支撑点,丢了汉中都不能丢荆州。

刘备伐吴的必要性,曹魏侍中、关内侯刘晔看得很清楚:“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为了夺回进取中原的两大根基之一,也为了给荆州阵亡将士一个交代,更是要向曹魏孙吴秀肌肉,刘备这一仗非打不可。丢荆州、失关羽而刘备毫无反应,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别说刘备是当世枭雄,就使是寻常男子,两个“儿子”被人杀了一个,也不能不奋起还击。

关羽被擒斩而刘备忍气吞声,就会成为天下笑柄;荆州被东吴夺占,诸葛亮的隆中对就变成了空中楼阁。于公于私,关羽之仇不能不报,荆州不能不夺回,但如何报仇,怎样夺回,却是一个技术活儿。很显然,刘备这活儿没做好,而且也没做完——他兵败夷陵之后,原本是想卷土重来的,但却因为拉肚子没治好,只能暂时答应了孙权的求和:“章武二年秋八月,收兵还巫,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刘备撤军,并是“仅以身免”,而是带回了大量百兵,再加上江州都督赵云带来的援兵,又有了跟东吴作战的实力,曹丕也在北线向东吴发起了进攻:“(吴黄武元年,汉章武二年,魏黄初三年)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

如果刘备身体还支撑得住,是一定要跟曹丕两面夹攻的,他在遗诏中很遗憾地表示:“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实事求是地说,刘备是季汉唯一顶梁柱,没了刘备的季汉,能以攻为守保住西川汉中就不错了,“兴复汉室”只能喊喊口号而已。

在汉末乱世,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三方都是在凭实力说话,曹魏攻吴而蜀汉不趁火打劫,主要就是因为刘备病重,那一纸盟约,是可以随时撕毁的——孙权已经撕过两次了,刘备撕一次有何不可?

因为刘备的健康原因,蜀汉失去了最好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收复荆州重创东吴的大好机会,忙过刘备的后事,荆州已经被孙权消化得差不多了,曹魏军队也被东吴顶了回去,诸葛亮也只能接受隆中对变成跛脚鸭的现实。

刘备有英雄之志、枭雄之心、豪雄之气,他能在汉末乱世杀一出一条血路,连曹操也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孙权比他还是差了一个档次,这样的英雄,不可能有仇不报、失地不复。

刘备出兵伐吴是唯一的选择,诸葛亮当然不会反对,因为忍气吞声的后果谁也承担不起:打得赢打不赢是一回事,想不想打、敢不敢打是另一回事,被卸了一条胳膊而不吭声,天下人都会瞧不起刘备,蜀汉的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必打之战,而且是有可能打赢之战,换做读者诸君是刘备,这场仗也不能不打,赵云的劝谏细想起来根本就站不住脚,“先灭魏,则吴自服”更是一厢情愿。

刘备伐吴,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有必要,如果他打赢了,或者孙权在军事压力下屈服,交还荆州和叛徒,那就会成为刘备宏图霸业的一个亮点,而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

刘备打输了,口水自然倾盆而下,原本不反对的诸葛亮,也被罩上了“屡谏不从”的光环,事实上诸葛亮对诸葛亮伐吴,在正史中只表过一次态:“章武二年,军队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在诸葛亮看来,刘备伐吴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好参谋长:如果法正当参谋长,伐吴之战根本就不会输!

诸葛亮的说法不无道理,刘备之所以能打赢汉中之战,连曹操都了解法正起了决定性作用:“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时说曹操是在给自己找台阶:“蜀与汉中,其由唇齿也。刘主之智,岂不及此?将计略未展,正先发之耳。夫听用嘉谋以成功业,霸王之主,谁不皆然?魏武以为人所教,亦岂劣哉!此盖耻恨之馀辞,非测实之当言也。”

其实陈寿和裴松之的意见并不矛盾:好谋士的好计谋,还得由好主公拍板做主,吕布有陈宫,袁绍有田丰沮授审配郭图,这些谋士都不弱奈何吕布袁绍对的不听错的听,最后兵败身亡,主要原因还是主公素质太低。

刘备了解什么计谋高明,什么意见应该采纳,法正了解什么时候该怎么打,两人配合得比较默契。诸葛亮在刘备活着的时候,很少参与前线指挥,再加上后方需要有人“足兵足食”,所以刘备只能自己兼任参谋长,最后还当了一把“合后大将”——这就是刘备伐吴失利的第二个原因: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帅之才。

小说中的刘备集团人才济济,五虎大将打遍天下无敌手,而事实上在三国之中,蜀汉是人才最匮乏的一方,真正拿得出手的大将,也就是万人敌关羽张飞二人而已:黄忠早已病逝,马超缠绵病榻(死于章武二年),赵云反对伐吴,魏延在汉中走不开。

夷陵之战开打的时候,关羽张飞黄忠全都辞世,庞统法正也已病亡,刘备既当中军主帅,又当敢死队长,突围的时候冲锋在前,断后的时候亲自下令,没被烧得须发全无,也忙得焦头烂额。

除了没有好参谋长和替自己指挥的统兵大将,刘备夷陵失利的第三个原因,就是蜀中反战情绪高涨,前线将士士气不高。

在蜀中门阀士族看来,伐吴之战是用蜀中子弟的性命去替荆州外来户抢地盘,打输打赢对自己都没有什么好处。这也是汉末乱世群雄争霸特有的现象:大将投降就像喝凉水,五虎大将和五子良将多半换过主公,普通士卒受挫即降,换个主公照样吃粮当兵,昨天刀枪相搏的对手,今天就可能在一个行军灶里吃饭,打赢了自然可以受赏,打输了也没必要丢命。

我们细看刘备与曹操孙权,就会发现他们三人有一个最大的差别:曹操有青州兵、徐州兵和诸夏侯曹的家丁部曲,孙权有父兄留下的百战精兵,而刘备在荆州和益州都是进占时间较短的外来户,所以爱惜士卒的关羽魏延失利的时候,手下都一哄而散甚至反戈一击,说明他们的部下都还没有养熟。

没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主,也没有进可攻退可守的主将副帅,刘备带着忠诚度几乎为零的蜀军,打顺风仗还可以,一旦战事失利,大家就会纷纷作鸟兽散——管他天下姓刘姓曹还是姓孙,命是自己的,没了脑袋,一切归零。

夷陵之败,刘备天时地利人和尽失,即使诸葛亮亲临一线,也未必能扭转战局。伐吴之战就是一步死棋:走是死,不走也是死,即使明知必输也不能不打。

当然,把刘备兵败夷陵归咎于没有称职的参谋长、没有独当一面的大将、没有肯舍生忘死作战的士卒,这三个理由好像都不太充分,要客观公正地评说夷陵之战,还得呈请读者诸君发表高见:丢失了荆州和关羽,刘备不起兵伐吴,会带来哪些恶果?吴国不可不伐,如何调兵遣将、采取何种战略战术,才能迫使孙权屈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