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代和明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教在历史中真实存在,那么明代的国号与明教到底有什么关系?
在蝴蝶谷的高坛上,张无忌带领教众点燃圣火,在此宣誓反元抗胡。值此之际,明教的威势远迈前代。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之所以朱元璋在建国后取国号为“明”,就是受到了明教的影响。
明教在历史中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明代的国号真的与明教有关吗?
金庸先生在小说中杜撰了一本名叫《明教流传中土记》的文献,张无忌便是在看过这部文献后了解了明教的历史。
《明教流传中土记》中称,明教源于波斯摩尼教,于唐代时期传入中原。波斯人在中国传教,并在长安修建了“大云光明寺”,此后明教在中原开枝散叶,逐渐昌盛。会昌三年,朝廷突然下令剿灭明教,对位于各地的光明寺进行打压。从这以后,明教式微,历朝历代都受到统治者的迫害。活在夹缝中的明教众人不得不隐秘行事,作风诡秘,被世人所误解。随着这份误解与日俱增,摩尼教最终被叫成了“魔教”。
结合摩尼教的历史来看,《明教流传中土记》的记载基本属实。不过,小说中很多关于明教的描写却与真实的历史存在较大的出入。
公元三世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战乱频发,萨珊王朝取代了波斯帕提亚王朝。一个名叫摩尼的年轻人在家乡宣称:自己在儿时曾受到神明的启示,将要在这片土地上传播信仰。
起初,摩尼的信徒只有他的父亲和家人,一家人跟着摩尼远渡重洋来到印度河流域,一路传教。公元242年,沙普尔一世上位,摩尼回到自己的家乡,将沙普尔一世的弟弟卑路斯吸纳为教众,靠卑路斯这层关系接近了沙普尔一世。在赢得沙普尔一世的信任后,摩尼终于得以向更多的人传播信仰,一个崭新的宗教崛起。
摩尼教教义是围绕着“两宗三际”这一理论展开的。
“两宗”,通俗来讲就是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等对立的事物;
“三际”分为初、中、后三个部分,说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
摩尼宣称,在混沌初开以前,世界上存在两个文明,也就是代表着“两宗”的光明王国和黑暗王国。光明王国中充满了真善美,黑暗王国则充斥着假丑恶。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两个王国互不干涉,并无接触。后来,黑暗王国对光明王国发动战争,引发了善与恶之间的大战。这场大战爆发后,两大王国相互糅合,成为混沌。现在的世界“中际”,便是混沌的产物。
摩尼为什么创建摩尼教呢?
就是为了带领人类摆脱黑暗的那部分,早日回归光明王国。
摩尼认为,在未来的“后际”中,这种混沌的状态会结束,届时现在的世界将灭亡,光明王国与黑暗王国重新划分为两个部分。
从表面上看,摩尼颇有想象力,他宣扬的传说充满了玄幻色彩,实则不然。其实,这个传说并不是摩尼的原创,而是摘抄了基督教的诺斯替派以及琐罗亚斯特教的传说。其中,琐罗亚斯特教(拜火教)与摩尼教都来自波斯。由于这两个宗教的原始教义有相似之处,加上这两个宗教都是波斯人创建的,所以很多中国人都习惯将二者混为一谈。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明教的圣物是“圣火令”,张无忌的教主袍上有火焰的图样,明教徒的口号是“焚我残躯,熊熊圣火”,其实这些都不像是真正的摩尼教礼俗,更像是拜火教的礼速。由此可见,连博学多闻的金庸先生,都将摩尼教与拜火教混淆了。明教的象征并不是圣火,而是日月,且有“朝拜日,夕拜月”的说法。
有了沙普尔一世的支持,摩尼教一时间成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第一宗教,摩尼也成了国王身边的大红人。摩尼可以自由出入宫廷,并追随沙普尔一世南征北战,向其他地区传播摩尼教。
然而,在沙普尔一世退位后,新上位的瓦赫兰一世十分抵触摩尼教,非但禁止摩尼继续传播教义,还将他打入监牢。公元277年二月,瓦赫兰一世命人将摩尼钉死在十字架上,还将他“剥皮实草”,挂在城墙上。
为什么瓦赫兰一世如此敌视摩尼教呢?
因为在摩尼宣扬的教义中,信徒们的目标是“后际”,也就是未来。摩尼认为,现世是不长久的,是黑暗入侵的产物。所以,人类的灭亡是大势所趋,且越早毁灭约好,这样才能迎来“后际”,重归光明王国。
在对摩尼进行审讯时,法官问摩尼:“你为什么不让信徒结婚呢?是希望人类尽快毁灭吗?”
摩尼答道:“只有人类断子绝孙,世界毁灭,光明才会再临。”
这种观念显然是与世不容的,因此瓦赫兰一世才会将摩尼判处死刑,并将摩尼教视作邪教。
在处死摩尼之后,瓦赫兰一世对民众宣称:“摩尼想要毁灭世界,所以我们必须要在他毁灭时间之前,先把他毁掉。”
与其他宗教的创立者不同,摩尼的野心极大,他想将摩尼教发展为世界性宗教。他曾放出豪言:“以前的宗教往往会局限在同一语言甚至同个国家中,但摩尼教不一样,它将在各地传播,并不会局限于某种语言或某个国家。”
摩尼生前曾向世界各地派出信徒,传播教义。在摩尼教东进的过程中,受到沿途文化的感染,吸收了一部分佛教元素。摩尼被处死后,波斯已成为摩尼教信徒的禁区,为了避祸教徒们逃往国外,加速了摩尼教的扩张。
在世界各地的摩尼教中,以中亚地区的摩尼教发展最快,我国的摩尼教便是源于中亚。因此,小说中称明教隶属波斯宗教的说法并不严格,明教是中亚摩尼教的分支。
按照小说中的说法,朱元璋在夺取江山时借助了明教众的力量,所以才会以“明”字作为国号。
其实,这种说法并非金庸先生的首创。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吴晗先生便在《清华学报》上发表了这种说法,吴晗先生称:“明代自洪武元年戊申至崇祯十七年甲申,二百七十七年的天下,均从明教而来。”不过,据现代学者考证,吴晗先生在发表这一说法时身处昆明,手中掌握的文献有限,无法提供充足的证据,并不能让人信服。
吴晗为什么会提出明代之“明”取自明教的说法呢?
因为他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在选国号时或取地名,或取爵邑,或追溯其所自始。显然,“大明”这一国号不属于这三种情况,史料中仅轻描淡写地提到“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并没有指出原因是什么。吴晗先生认为,朱元璋曾依附于韩林儿的政权,而“小明王”韩林儿打出的“明王出世”这一口号来自明教,因为韩林儿的白莲教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摩尼教。
中科院的元史学家杨讷驳斥了这种说法,杨讷认为“明王”这一称呼并不是明教特有的,例如佛教中就存在许多位“明王”。既然韩林儿的白莲教信仰弥勒佛,那么“小明王”这一称呼应该出自佛教,而不是摩尼教。《大阿弥陀经》中将阿弥陀佛称作“诸佛光明之王”,所谓“明王出世”说的就是阿弥陀佛出世。
我们了解,朱元璋早年曾剃度出家,虽说朱元璋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但起码的佛学常识还是有的。在当时,《大阿弥陀经》几乎是和尚必读的经典,朱元璋对这部佛经肯定有一定了解,所以他非常清楚韩林儿“明王出世”的出典。同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朱元璋、韩林儿曾接触过摩尼教。
作为历史上罕见的当过和尚的皇帝,如果真的存在“明王”,那么“明王”舍朱元璋其谁?《大阿弥陀经》提到,“天下幽冥之处皆常大明”,这或许就是朱元璋的政治抱负。
其实,纠结“大明”与“明教”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毕竟朱元璋不是个虔诚的信徒,他在上位登基后,意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既然自己能够借助秘密宗教的力量夺取天下,将来会不会有人走与自己一样的路线,颠覆大明的江山呢?显然,秘密宗教会会给稳固的皇权带来巨大的隐患。
因此,朱元璋于洪武三年,立即下旨将包括白莲教在内的一众“歪门邪道”全部禁止,并将禁令收录到《大明律》中,这些被禁止的宗教就包括摩尼教。从这以后,明教在中原不再合法,所剩无几的教徒只能暗中活动。后来,摩尼教徒的宗教行为已与其他的民间宗教别无二致——驱鬼、占卜、求签等,虽说方式不同,但总体上来说大同小异。就这样,明教彻底融入我国的民间信仰中。
参考资料:
【《明史》、《大明律》、《明教流传中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