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当过三次叛臣的郝普,最后结局如何呢?

在汉末三国时期,降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群体,也即在魏蜀吴三国的武将中,都有不少降将。比如在蜀汉武将中,王平、姜维、夏侯霸等人,就是出自曹魏的降将。再比如曹魏五子良将中,张辽曾是吕布的手下,张郃曾是袁绍的手下。因此,对于魏蜀吴三国来说,自然也能接受降将这一群体。不过,如果是反复无常的降将,同样会遭到人们的鄙视和批评,比如吕布、孟达等人。至于本文所要说的郝普,同样属于这类情况。

《蜀书‧杨戏传》记载杨戏的《季汉辅臣赞》,其中提到郝普:「先主自荆州入蜀,以普为零陵太守,为吴将吕蒙所谲,开城诣蒙。……普至廷尉」,而将郝普列在「奔臣」之属。

在世人心目中,郝普和傅士仁、麋芳等人一样,被称之为“奔臣”,也即是叛臣的意思。更为关键的是,郝普两次背叛蜀汉,一次背叛东吴,其反复无常的事迹,无疑可以和吕布、孟达等人相提并论了。

具体来说,郝普,字子太,义阳(治所在今湖北枣阳东南)人。早在赤壁之战前后,郝普就跟随刘备了。公元211年,刘备入川时,留郝普为零陵郡太守。彼时,刘备还没有打下益州,其势力不过荆州五郡之地,而郝普作为其中一个郡的太守,其地位实际上已经可以和赵云等人相媲美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刘备是非常信任郝普的,不然也不会将荆州五郡中的零陵郡交给郝普来执掌。

但是,信任不一定都能获得满意的回报,类似于诸葛亮信任马谡,后者显然令诸葛亮失望了。对于郝普来说,也同样令刘备感到失望。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吕蒙率两万兵士去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吕蒙传檄长沙、桂阳,二郡望风归附,惟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刘备闻后,见形势危迫,匆忙从益州率军赶回荆州,令关羽争夺三郡。

由此,对于郝普来说,一开始的表现是非常不错的。虽然长沙、桂阳两郡被吕蒙攻占了,但是,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促使吕蒙一时间无法完成既定的目标。不过,郝普后来他被吴国名将吕蒙所骗,投降吴国,刘备割让长沙、桂阳二郡后,吴国将他送还刘备。就吕蒙对郝普的欺骗,主要在于让郝普误以为刘备、关羽等人没有前来支援,这促使郝普认为坚守下去也没有意义。

但是,实际的情况则是关羽和刘备已经在支援的路上了。在郝普背叛第一次背叛蜀汉,归降东吴后,因为在湘水划界中,孙刘两方达成了协议,所以东吴又将郝普等文臣武将归还给了刘备。在此基础上,郝普又回到关羽麾下。不过,很可能因为投降东吴的行为,郝普没有受到关羽的重任,在相关史料中,也没有找到郝普此时担任什么官职的记载,也即很可能被关羽闲置了。

公元219年,关羽在与曹仁之间的军较量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水陆并进,围襄阳,攻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的全军覆没,进而包围樊城。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但是,让关羽没有想到的是,随后东吴孙权派遣吕蒙、陆逊袭击了关羽的后方,麋芳、傅士仁都背弃关羽。同时,关羽又在与徐晃的交战中失利,最终进退失据,兵败被杀。

在关羽兵败被杀后,郝普和麋芳、傅士仁等人一样,都背叛蜀汉,投降了东吴。当然,和麋芳、傅士仁等人不同的是,郝普是第二次背叛蜀汉。值得注意的是,郝普之所以两次背叛蜀汉,投降东吴,不是因为他对东吴有多么忠诚,或者说他是东吴派到蜀汉的内应。因为在来到东吴之后,郝普又做出了背叛东吴的举动。只是,这一次郝普不走运,没能全身而退。

最后,归降东吴后,郝普最终官至廷尉。廷尉,位列九卿,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因此,在作为东吴廷尉的郝普,已经是一个地位较高的人物了。而这,对于降将出身的郝普,已经是比较好的待遇了。不过,郝普似乎并不满足。在担任东吴廷尉期间,郝普与隐蕃亲善,隐蕃蓄谋叛变事情败露,他受到牵连,因此自杀。

值得注意的是,隐蕃原先是曹魏的官吏,是奉了魏明帝曹叡的命令,才诈叛归吴,任廷尉监。廷尉监是官名。秦置。汉沿置,分左右监,与廷尉正均秩千石,东汉减为六百石。东汉省右监,只置左监一人,魏、晋以下不分左右,即称廷尉监。因此,隐蕃作为廷尉监,得以和廷尉郝普接触较多。在这一过程中,郝普很可能得知了隐蕃的叛变意图,而且也有了背叛东吴的行为,这才受到牵连,因此被逼自尽。

总的来说,对于郝普等叛臣,杨戏曾评价道:“古之奔臣,礼有来逼,怨兴司官,不顾大德。靡有匡救,倍成奔北,自绝于人,作笑二国。”并且,相对于麋芳、傅士仁等人,郝普两次背叛蜀汉,还有一次背叛东吴的行为,最终在东吴结束了自己的性命。而这,自然也是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