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主要的对手刘备和曹操离世后,孙权一枝独秀,为何却没能一统天下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著名的词句里,提到的三个人,分别是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人是三国中著名的人物。在三国时期,曹操创建了曹魏,刘备创建了蜀汉,而东吴则是由孙权建立的。至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是出自曹操之口。当年曹操和孙权交战的时候,看东吴的军队军容严整,训练有素,不由得心生感慨,说出了这句话。
一、孙权的战略目标。
孙权早就有称帝的野心,在他和鲁肃的《榻上策》中,就确立了全取长江,建号帝王,北向争夺天下。在此后,孙权就以此战略方案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开始了自己的步伐。孙权首先对位于长江上游的荆州发起进攻,击杀了黄祖。但是在接下来的行动中,孙权遭到了曹操的阻击。
曹操先是派兵出入淮南,威胁孙权的侧背,逼迫孙权撤军。接下来又攻打荆州,抢先一步占领了荆州,打败了刘备。在追击刘备的过程中,曹操志得意满,给孙权写信,想用恫吓的手段逼孙权投降。当时孙权的手下对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感到畏惧,纷纷劝说孙权迎降曹操。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孙权力排众议,联合刘备发动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在此之后,孙权在他的称帝的道路上越转越快。他先是联合刘备,攻打曹操。在削弱了曹操的势力后,他又对刘备下手。先是索要荆州,再是与曹操结盟,袭取荆州。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他大胆起用书生将领陆逊,大败刘备。
随后,孙权又和曹丕刀兵相见,守住长江防线。在孙权剩下的岁月里,他和诸葛亮再度结盟,多次攻打曹魏。最终,孙权称帝,建立了吴国。
二、孙权未能统一天下的主、客观原因。
孙权带领着江东的臣子,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建立了吴国。在这个时候,孙权的敌手曹操和刘备都早已去世。那么,正当壮年的孙权,为何不能在他的敌手全都离世的情况下,西征北伐,完成他战略方案中的统一天下的目标呢?
首先,是东吴和蜀、魏的实力差距。孙权在接过孙策的担子后,实力还是比较弱小的。当时孙策为了让孙氏的统治维持下去,甚至不惜向张昭说出如果孙权不堪辅佐,君可自取的话来。孙权在拥有东吴的实权后,就拼命的扩张实力。可是,这时的曹操已经逐渐统一北方,开始将目光转向南方了。
直到孙权在袭击关羽,夺取荆州后,实力达到了顶峰。可就算是这样,他的实力依然远远比不上曹魏。当时曹魏的常备兵力有二三十万,这还不算可以随时征发的兵力。东吴只拥有长江及以南的荆州和扬州、交州,兵力最多也就十多万人。由于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孙权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无法完成灭蜀和灭魏的任务。
其次,是孙权自身的能力问题。孙权这个人的优缺点,孙策在将政权移交给他的时候就指出了。“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实质上说明了孙权是一个能够保全江东政权,但是很难靠武力开拓进取的君主。
孙权当然对这样的评价有些不满,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勇,他不但多次亲自担任主帅,冲锋陷阵。还在打猎的时候猎取猛兽,为大家做表率,甚至被猛虎攻击,遭遇了危险。但是,在面对曹魏的百战精锐的时候,孙权还是屡次遭受挫折。
尤其是在合肥之战中,孙权率领的十万大军,居然攻不下张辽等人率领的七八千人防守的合肥。而且在战斗中,孙权多次遭到张辽等人的围攻,险些丧命在逍遥津。这些挫折都点醒了孙权,他的军事能力和曹操、刘备相距甚远。他只好提拔手下的将领,来完成军事任务。孙权先后提拔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位都督,建成了帝业。可借着他人的力量,这比起曹操、刘备能够亲力亲为就差得远了。这使得孙权的很多设想都要看他人的眼色,难以实施。
第三个原因是孙权的格局太小。孙策在把政权移交给孙权时说的话,其实已经对孙权的格局定了性。在孙权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他父兄的那种进取的精神。他的身上,总是有着一种保守、患得患失的精神。在外界的压力直接威胁到他的生存时,他会爆发出一种强烈的抵抗力。可是一旦局势稳定,他就会陷入一种惰性之中。
这种格局,处处表现在孙权建立吴国的过程中。在赤壁之战时,孙权不甘心向曹操俯首称臣,在鲁肃、周瑜的劝说下,与刘备联合打败了曹操。而在周瑜、鲁肃死后,孙权就失去了夺取天下的动力。他转而趋于保守,在吕蒙的帮助下,袭取荆州,为自己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从此,失去活力的孙权,面对强大的曹魏,只是为了自保而奋斗。
三、孙权犯下的战略和战术错误。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使得孙权在战略和战术上犯下了错误,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在当时,曹魏占据了大部分的国土,天下三分,曹魏就占了二分。而蜀汉和东吴满打满算只有扬、交、益三州和部分荆州。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蜀汉和东吴联合,两家共抗曹魏,才是唯一正确的战略。
可是,由于孙权的原因,他亲手破坏了孙刘联盟,在战略上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孙权在周瑜和鲁肃时代,还有着进取之心。他在赤壁之战后,意气风发,向曹操发动了多次进攻。他听从鲁肃的建议,将南郡借给刘备,巩固了孙刘联盟,还得到了关羽在荆州的助力。在这个阶段,曹操在刘备和孙权的压制下,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但是当刘备的势力发展起来后,孙权感到了威胁。他不但将曹操当成对手,还把刘备当成了潜在的对手。在鲁肃死后,孙权和吕蒙合谋,要夺回荆州。这实际上是孙权的战略完全从进取变成了保守。他夺回荆州,只是为了自身的安全,根本就失去了北向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一切,最终促成了荆州之战。孙权利用关羽在襄樊作战的机会,派吕蒙袭取了荆州,擒杀了关羽。这样,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在随后的夷陵之战中,孙权虽然派陆逊打败了刘备,可自己也付出了战死上万将士的代价。蜀汉和东吴两败俱伤,曹魏在一旁坐收渔利。随着双方实力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孙权统一天下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
在战术上,孙权夺取荆州后,虽然达到了自己的全据长江的目的,可是在战术上也让自己陷入了防守的境地。过去,荆州有关羽的帮助,吸引了大批曹魏的主力,东吴单独对抗淮南方面的曹军,在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
可是,孙权消灭了关羽,自己承担起整条长江的防御。我们从吕蒙的叙述中看到,东吴在拿下荆州后,西面要面对蜀汉和曹魏的夹攻,东面要面对淮南的压力,连接两个主要方向上的吴军只有区区一万人的水军。以这样的兵力,能够自保就不错了,更遑论去北伐西征呢?因此,孙权夺取荆州,使得自己彻底陷入了防守,在战术上根本没有解决的可能性。
在曹操、刘备去世后,孙权由于陷入了战略上的绝境不能自拔,根本就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在夷陵之战时,他虽然向曹丕称臣,可曹丕根本就不信任他。在夷陵之战后不久,曹丕就发动了对东吴的进攻。孙权一时陷入与蜀汉和曹魏同时为敌的境地。这时刘备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国内形势不稳,没有对孙权再次用兵,否则孙权的形势会更雪上加霜。
孙权在这个时候,才发现了自己的战略错误,可一切都已经晚了。他在诸葛亮执政蜀汉的时候,重新与蜀汉结盟,不过对于他的形势聊胜于无。他根本就没有可能统一天下了。
结语:
在刘备和曹操都死去的时候,孙权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他和蜀汉刚经过夷陵之战,处于敌对状态。而曹丕也因为孙权不肯送太子为质,发兵攻打东吴。一时间,惯于使用外交手段,拉一个打一个的孙权变成了其他两个国家共同的敌人。幸亏蜀汉和曹魏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否则如果两者联合起来对方东吴的话,东吴将会凶多吉少。
在这个形势下,孙权想要西征灭蜀,那就要克服西川的险峻山险。当初刘备有张松为内应,刘璋邀请入川,还是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打下西川。有曹丕在侧背,也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孙权灭亡蜀国,扩张自己的实力的。这样一来,孙权不可能把主力投入西川灭蜀,让自己暴露在曹魏的兵锋之下。因此,孙权是不可能完成灭蜀的任务的。
而孙权攻打曹丕,消灭曹魏就更不可能。东吴和曹魏的实力原本就相差很大,再加上曹魏的铁骑,吴军根本就无力抵抗。如果关羽还在荆州,东吴还可以得到他的帮助,牵制曹魏军的主力。可是孙权夺取荆州,擒杀关羽,自己消灭了自己的援军。仅靠东吴的力量,能够抵抗曹魏的进攻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说消灭曹魏了。正是因为孙权犯下的战略错误,使得他即便是主要的对手刘备、曹操都死去了,他也无法完成统一天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