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的“007”达斯科&bull 波波夫,他都有哪些有趣经历?

一提起间谍,人们脑海中总会闪过“007”电影系列中,那个家喻户晓、无所不能、风流成性的詹姆斯·邦德。

那么,这个人物到底是真是假?在历史当中是否真实存在呢?

在二战期间,有一位著名的间谍,他就是现实版的“007”,被誉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成功的间谍,他的名字叫做达斯科•波波夫。

1912年,波波夫出生在南斯拉夫一个富商家庭。他从小衣食无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业优秀,毕业于德国弗莱堡大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精通多国语言,且一表人才,风流倜傥,善于交际。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波波夫,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成为一名间谍。

1940年,28岁的波波夫正惬意地享受自己的假期,突然接到挚友约翰尼·杰伯逊的一封电报,上面只有短短的几个字:“急需见你。”接到电报的波波夫没有丝毫犹豫,驾驶着自己的宝马车,风驰电掣地赶往约定的地点。

波波夫为何会如此重视这则消息呢?原来杰伯逊是他在德国弗赖堡大学留学时结识的好友,两人之间非常亲密,几乎已到了生死之交的地步。

两人刚一见面,杰伯逊就请求他帮助自己,把5条德国船卖给某个中立国家。其中有一条就是杰伯逊本人的,并且已有了合法的许可证。波波夫几乎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杰伯逊的请求,也许是他十分看重两人之间的友情,也许是他痛恨纳粹法西斯的行径。他正想充分利用自己身处中立国的有利条件,为反法西斯做些贡献。

随后,波波夫找到了英国驻巴尔干国家的一位商务参赞,准备以假借某个中立国的名义,将这五艘德国船全部卖给英国。很快,伦敦高层就批准了这个购买计划,杰伯逊也从柏林赶来取走了全部货款。

实际上,聪明的波波夫早已明白,杰伯逊是一名德国间谍,他的这一次求助,其实就是在投石问路,想把波波夫发展成德国间谍。事后,杰伯逊向波波夫坦承了自己的身份,并力邀他加入德国情报部门。

波波夫马上又向英国商务参赞汇报了这一情况,英国人指示他假意答应德国人的要求,并立即将他招入英国军情六局,代号为“侦察兵”。半个月后,波波夫又如愿加入了德国情报组织,代号为“伊万”。

自此,波波夫正式成为了一名双面间谍,一边向德国人传递无足轻重的英国情报,一边刺探德国重要的机密情报。

半个月后,英国就向波波夫下达了一个任务,秘密收集德国的“海狮行动计划”,窃取德国轰炸英国的行动方案。恰在此时,德国人又命令波波夫搞清楚英国大城市的军事设施、政府机构等情况,为德国的“海狮计划”提供第一手资料。

军情六局获悉情况后,协助波波夫煞有介事地开始了情报搜集,或是伪造的飞机场照片,或是在地图上标注根本不存在的部队驻地,或者原本就是荒无人烟的政府机构等。

当波波夫携带着这些照片和资料返回德国时,居然得到了其上司的高度赞扬。当然了,波波夫也顺利地拿到了德国人的“海狮计划”,挫败了德国企图依靠空袭让英国人投降的企图。

这期间,波波夫在英国情报头目斯图尔特•孟席斯的授意下,带着英国情报部门的两个手下,向德国上司谎称是自己发展的两名间谍。

上司虽然对此表现得十分警惕,但还是选择了相信波波夫,并反复叮嘱他要牢牢地控制住这两个人。自此,波波夫和助手们被德国人称作“三驾马车”。

1941年7月,德国人派遣波波夫前往美国,组建间谍组织,并向他下达了所要搜集的情报内容。其中一项就是摸清珍珠港的军力部署,包括舰队和飞机的数量。波波夫敏锐地预感到,日本有可能对珍珠港发动偷袭。

英国人得到波波夫的消息后,非常重视,设法让他见到了大名鼎鼎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头子胡佛。但胡佛对这位出了名的花花公子不信任,对他的情报视而不见。结果在4个月后,日本成功偷袭了珍珠港,给美国造成重大损失。

1943年4月,波波夫奉命调查德国人研制的“V1”火箭。通过他的“三驾马车”的缜密侦查,最后找到了德国人的生产车间。英国人凭借波波夫的情报,出动皇家空军,一举炸毁了这个车间,让德国在半年内都没法恢复生产。

由于德国的情报工作屡屡受挫,他们怀疑组织内潜伏有盟军的间谍,并试图找出这些叛变者,波波夫成为了德国人的怀疑对象。于是,德国人给波波夫注射了一种名叫“测谎血浆”的药物。

这种药物在注射后,能最大限度地破坏人的抵抗力,摧毁人的意志,让受审者在意识模糊的情况下,把内心最真实、埋藏最深的秘密吐露出来。

果然,波波夫在注射此药后不久,就出现了头晕目眩、手脚不受控制的状态。好在他提前做好了万全的准备,面对德国人的审讯,他始终没有露出马脚,重新获得了他们的信任。

波波夫除了具有“007”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品质外,还和“007”一样风流成性,到处拈花惹草,随处留情。

他经常流连忘返于酒吧和赌场,一见到心仪的女子,就会主动凑上前去搭讪。时时身处险境的波波夫特别懂得及时行乐,这样的风流韵事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活脱脱地就是现实版的“007”邦德。

二战结束后,英国人授予波波夫英帝国勋章,以表彰他在二战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不过,波波夫却出人意料地放弃了英国公民的身份,独自居住在了法国南部,并开始写他的自传。

1974年,他的回忆录《间谍与反间谍》出版,引发轰动。其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要使自己在风险丛生的环境中幸存下来,最好还是不要对生活太认真。”

1981年,波波夫因病去世,终年70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