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到底是议案才还是庸才?长平之战的失利是否该归罪于他?

说到赵括,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中华成语“纸上谈兵”是指只会夸夸其谈,不会将理论用于实践;意在表明空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此典故的主角是赵国将军赵括,他是名门之后自幼熟读兵策,其父是声名远播的“马服君”赵奢。

公元前259年,在决定中华统一局势的长平之战中,赵括败于秦将白起命丧疆场,并使赵国四十万精兵被坑杀,此后赵国一蹶不振。

后世有人说是赵括的空谈论导致了赵国在长平战场的大败;而也有人说赵括是军事天才,长平之战的失利不能归罪于他;那么赵括到底是天才还是名庸才呢?

赵国在施行“胡服骑射”后国力大增,天下局势只待赵秦两国间的较量。公元前262年,秦两赵国在长平展开角逐,秦军作战勇猛所向披靡,赵名将廉颇无奈修筑战事堡垒坚守不出,秦赵双方陷入长久的僵持阶段。对于廉颇的防守之态,赵国君臣都起了厌倦感,赵王听说“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得其父真传,尤擅攻城略地的进攻战术,廉颇的长期坚守让赵国对于军粮供应压力颇大,赵王在听取了赵括对于长平战场的分析后,随即撤掉了廉颇的主帅之职,启用了年轻将领赵括。

赵奢认为其子赵括从军经验尚浅,不足以胜任主帅一职,而赵奢妻也认为赵括好高骛远,没有三军统帅的能力。可赵王认为这是父母对优秀儿子的谦逊之词,依旧让赵括担任了长平之战主帅,中华历史的格局就此形成。

毫无战场经验的赵括担任赵军主帅后,把廉颇为帅时赵军的所有部署制度全部打乱,白起趁机派兵截断赵军运送粮草辎重的道路,随后赵括主动出击与白起对阵,白起用诈降之谋将赵军包围,赵括率军突围命丧疆场,赵国四十万大军投降,后被白起全部坑杀。后世将长平之战赵军失利归结于赵括的自以为是,而“纸上谈兵”最早出于司马迁《史记》中:括少学兵法言兵事,与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不谓善;此后“纸上谈兵”也伴随着赵括在中华传播千年。可是,也有很多学者认为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错并不在赵括。

冷兵器战事到了僵持阶段时,物资供应是最为关键的。对比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的情况可发现,秦国除富庶的汉中地区外,还有被称作“天府之国的”川渝之地,秦国的军粮大多产于川地,此处可种植一年两熟的农作物,粮食物资产量非常丰富;反观赵国土则处北方极寒之地,土地贫瘠且物资缺乏,边境还时常受到游牧民族的骚扰;这样一对比秦赵两国的资源情况,赵国若想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只有速战速决,可是秦军勇猛善战,正面交锋赵国毫无优势可言,廉颇的防守策略属无奈之举,赵括中途接手缺粮少辎重的赵军,只有和秦军正面交锋一条路。

长平之战秦将白起用五十万兵力包围赵军二十万,最后死伤过半才顺利收紧包围圈,这在白起辉煌的军旅生涯中是从未出现过的。长平战后的秦军伤亡六十万,赵军伤亡七十万,算是“秦国小胜了”;而秦名将白起活着,赵年轻将领赵括战亡,这算是“秦国大胜了”,能和战国名将白起战个旗鼓相当,这样的赵括能算是庸才吗。赵括在自告奋勇出任赵军主帅时,父母是极力反对的,其原因不是质疑儿子赵括的真正实力,而是长平之战无论赵军是否能取胜,赵军的最高统帅都不会有好下场。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决定天下最终归属之战,秦赵双方投入总兵力达到当时中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其战况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赵括指挥的赵军有百万之巨,若赵军胜利,如此庞大的军队势力,赵王不可能对统帅无动于衷,功高盖主在任何时期都不会落下好结果。如果赵括统帅三军,所面临的秦军统帅,除了“武安君”白起别无他人,白起成名已久声名远播,赵括但凡一点小错都会满盘皆输。所以赵括一旦接手赵国三军指挥权,战果无论胜败都不会有太好的下场。

赵括是天才还是庸才?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是否归责于赵括?由于此时年代久远,现如今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重要的是我们能从“纸上谈兵”这个典故中去吸取教训,从而改善自身的不足,这才是历史带给我们的意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