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秦汉之后的墨家为什么会慢慢消声觅迹?看看墨家和儒家的显学之争

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步入秦汉之后的墨家为什么会慢慢消声觅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墨儒两家同为先秦时期的显学,缘何步入秦汉之后,墨家渐渐地消声觅迹,而儒家则取代法家成百家的魁首。其实,这问题在战国末也有端倪。墨家虽然是战国的显学,但是在战国后期,墨家已经式微了。而墨家的式微分为两个因素:

一是墨家的巨子制度太江湖了,对诸侯王来说是隐患。举例来说,孟胜作为巨子,竟然为了替朋友阳城君守城用巨子令召集墨家门众。阳城君的城池被楚军围攻是因为阳城君犯了罪而拒绝伏法。之前阳城君在楚悼王的葬礼没有遵照楚国法令,他携弓箭入室,射中了楚悼王的遗体。虽然阳城君这样做的本意是为了射杀吴起,但结果他犯了列兵于入室,射中了王尸,违反了楚国的法律。楚肃王继位后是按律治罪,而阳城君拒绝服罪,退守封地。所以才发生了楚军围攻阳城一事。孟胜帮朋友的行为看起来很仗义,实际上他跟阳城君一样都直接无视楚王的君令。这一行为,用韩非子的话来说是典型的以武犯禁。

二是墨家主张的非攻不符合当时诸侯利益也不符合一般人的利益。墨家的非攻内容核心就是维持东周的现状。现实问题是诸侯们总是想着要攻城略地的。因为诸侯们的终极目标始终是当天子。当天子,肯定是要并天下的。可是不攻城略地又怎么去并天下。然后,天下合对大部分人来说,其好处肯定是大于如春秋战国这样的乱世。非攻,只是听起来好听。实际上对大部分人来说不符合利益的。举例来说,比墨子说服楚惠王放弃攻克宋国,虽然短期保住了宋国,但是宋国依旧被灭了。这一期间宋国人该打得仗也根本没有少打。

综上两点,墨家在战国时期就已然被诸侯们看重了。秦汉时期,墨家消声觅迹也不足为奇了。反观儒家能这么常青树,客观来说无论说孟子之儒,还是荀子之儒,他们主体思想符合诸侯利益的。韩非子说儒以文犯禁,但是实际上这话不尽然。推崇周礼的儒家,本质上严格说是不能算犯禁者。因为周礼本身是一套典章制度。作为典章制度,内容不仅仅是礼和乐部分,涉及到了行政的一些制度。推崇周礼的儒家是遵守周制的人。

不过,进入东周之后,周天子的权威下滑,周礼渐渐式微。诸侯国开始兴起了变法的热潮,法家得以在战国大放异彩。法家和儒家之争,不是在于遵守或者遵守律令的问题。而是尊先王之法,还是尊后王之法的问题。法家的主体主张“法后王”,儒家如孟子这类主张“法先王”。这样的观念差之下,所谓的儒以文犯禁,更多是责难主张法先王的儒家违背法家主张的新法。这其实是一个观点差。从遵守典章本质来说,儒家相较墨家来说,显然是尊重君命,也是遵守诸侯之法的。而战国末,儒家也并非全部都主张法先王。荀子之儒就主张是“法后王”的。荀子跟韩非、李斯等人的区别在荀子强调隆礼,韩非等法家强调隆法。然而,儒家之礼和法家之法,其实都是约束道德的工具是礼,而法律本身是最基本道德。儒家和法家是可以相结合,而墨家的思想跟儒家、法家很难结合的。因为墨家的巨子制度和非攻思想,都是法家、儒家所不赞同。

法和儒两派思想点结合发展出法儒,也是董仲舒之说。其后,汉武帝独尊儒术运用了董仲舒之说。这点上,成就了儒家在其后两千多年里久盛不衰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