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朱棣和朱允炆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棣只打下了南京,诸侯为什么不起兵勤王?
朱元璋本来不是皇帝,就是一个普通人,元代末期朱元璋成为了众多起义军之一,挑战岌岌可危的大元代。那么多起义军,最后还真就让朱元璋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可能朱元璋自己都没有想到。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之后,把自己的儿子朱标立为了太子,着重培养,没想到朱标最终没能熬过自己的父亲朱元璋。
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也是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子。这件事情给后来的明代可以说是埋下了重大的祸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允炆毕竟辈分小,年纪小,有很多人不服他,其中就有朱棣。后来朱允炆做了皇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把朱允炆逼得退位失踪。为什么在朱棣兴兵的时候,其他的诸侯不出兵帮助皇帝朱允炆呢?这一切还要从今天的故事说起。
一、太子朱允炆
如果想说清楚朱允炆和朱棣的事情,就不得不从事情的根源开始说起,那就是关于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太子的事情。
本来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就是朱标,在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他就让自己的儿子做了世子。世子和太子的作用相同,太子是皇帝之后继承皇位的人,世子就是诸侯之后继承其地位的人。从这来看,朱元璋就非常器重朱标。
就是这份喜欢,让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毅然决然地立了朱标为太子。这也不全是喜欢,更多的也是因为朱标的性格非常好,为人仁慈,和朱元璋完全不一样,朱元璋觉得朱标天生就带着当皇帝的气质,所以也就立了朱标为储君了。
为了可以让朱标当皇帝,朱元璋为朱标选拔了很多符合他的文官武将,希望他们可以配合朱标在自己退位或者去世之后,把大明代发展的越来越好。但是谁了解呢,朱标还没等做皇帝呢,就因病去世了,朱元璋也因为朱标的去世深感痛心。
朱标去世之后谁来做太子,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朱元璋没有考虑自己剩下的儿子,而是把目标放在了朱标的儿子,自己的孙子身上,为什么这样呢?
这就要提到古代封建社会对王位的继承规则了,如果太子去世,就应该把太子之位顺延给太子的嫡长子,所以朱元璋没有考虑自己的其他儿子而是盯上了自己的孙子。不过也有人说其实在朱元璋眼里,自己的几个儿子都没有做帝王的能力。
那么在朱标儿子之中谁来做太子呢?主要就是两个人,朱允炆和朱允熥,朱标其他的孩子年纪都太小了,所以朱元璋没有考虑。最终朱元璋选择了立朱允炆为太子,就是这个决定,引发了后来的一系列问题还有最终由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以及朱允炆的失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问题其实就出在朱允炆身上,因为朱允炆并不是朱标的嫡长子,而是朱标和自己小妾生的孩子。这就让很多人都不满意,尤其是朱允熥,这位朱标和自己的太子妃生出来的嫡子和他的亲戚都不愿意了。
这就不得不提到蓝玉,蓝玉是朱允熥的亲舅舅,朱允熥不当皇帝,蓝玉肯定不愿意,这对他的地位和权力都有影响,所以蓝玉就经常暗沙射影,暗示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太子是一件错事。朱元璋一看蓝玉不服,于是就找了个机会把蓝玉及其党羽都处死了,这就是著名的“明代四大悬案”之一的“蓝玉案”。
其实朱元璋正是考虑到朱允熥的身份所以才不想立朱允熥为太子。朱允熥当了太子,蓝玉作为他的舅舅,再加上又是朝廷命官,开国功臣,本来地位就挺让朱元璋紧张的,朱允熥做皇帝之后,国家兴许就得姓蓝,朱元璋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所以最终立了朱允炆为太子。不过其实还有原因就是朱元璋和朱标都喜欢朱允炆。
类似不服朱元璋立朱允炆的人还有很多,就比如朱允炆的几个叔叔,朱元璋那几个儿子,秦王朱樉、晋王朱剛还有燕王朱棣,都曾经因为朱允炆当太子、当皇帝而明争暗斗过。
二、靖难之役
朱允炆做了皇帝之后,当然清楚自己的叔叔们还有其他人不太服自己,所以就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强化自己的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和地位。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政策叫“削蕃政策”,其实说起来也简单,削蕃不过就是把明代的藩王,尤其是朱允炆的那几个叔叔的权力逐渐一点点瓦解,让他们手中没有实权,或者直接成为平民。手上没东西了,这些诸侯或者藩王就不会闹事,自然也就不会影响到朱允炆的统治了。
这个政策确实有效果,没用多久朱允炆就削弱了秦王、代王、齐王等人的权力,甚至把其中多人贬为了庶民。但是这个政策却没有影响到真正有权有势的朱棣。
朱棣一直都不服朱允炆,朱允炆做皇帝之前,朱棣就开始在自己的地盘上招兵买马,训练精兵悍将,制造兵器。这些行为想必任谁看来,朱棣都是想反叛的,也确实没错,不过在朱棣自认为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压力来了。
建文元年六月份,朱棣手底下的人让朝廷活捉了,在大牢里他说出了朱棣有反心的事情,朱允炆得知之后,赶紧派人处理这件事,秘密逮捕朱棣。
七月份,朱棣得知朱允炆已经了解了自己的事情,而且还开始准备对自己下手了。所以朱棣觉得如果现在再不兴兵,用不了多久朱允炆就得使出所有力气对自己下手,说不定到时候朱棣所拥有的一切,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没多久,朱棣就以“清君侧”为国“靖难”为理由,起兵,攻打南京。这一打,就是整整四年,最后朱棣获得了胜利。朱棣打到南京的时候,朱允炆的皇宫已经成为了一片火海,找了半天,朱棣也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朱允炆失踪了。对于朱棣来说,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失踪的朱允炆成为了朱棣做皇帝的龙椅之下的一颗定时炸弹,谁了解哪天朱允炆会集结朝廷上下的亲信和大军再打回来呢?
所以朱棣必须找到朱允炆,不然皇帝当不安稳。于是朱棣在做了皇帝之后,一边对外假称朱允炆已经被大国烧死,另一边派人秘密寻找朱允炆,不过最终也没有实际找到。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朱棣打朱允炆的时候,各个诸侯为什么不出兵帮助朱允炆呢?为什么眼睁睁的看着朱允炆和朱棣打了四年并且失败呢?这一切还要从下文慢慢讲来。
三、为何诸侯不起兵勤王
朱棣打的就是朱允炆的南京,其他的诸侯王的领地都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于为什么各家诸侯在面对朱棣的谋反的时候不出兵的事情,还是朱允炆心里最清楚。
首先第一,就是朱允炆的削蕃政策,对于所有的藩王诸侯一视同仁,不管这个人是不是完全效忠于朱允炆,只要有机会,朱允炆就会想方设法的削弱其能力,或者贬为庶民,这在一定程度上帮着朱允炆加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把日后可以帮助自己的人也弄没了,朱允炆在一定程度上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中落在了“孤立无援”的地步。有一部分还没有被削弱的藩王其实本身实力就不太强,自然也不敢插手朱棣和朱允炆的事情。
这件事除了产生了以上后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削蕃的行为,其实是把朱允炆拉到了藩王诸侯的对立面,有很多藩王不出手勤王,主要还是在心里痛恨朱允炆,痛恨他剥夺自己的权力,所以他们宁愿“坐山观虎斗”。说白了,这些藩王不愿意出兵帮助朱允炆,其实就是他做得太绝了。
第二,朱元璋曾经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处死了很多曾经帮自己打天下的文官武将,从一定程度上也是起到了减弱诸侯势力的作用,有些诸侯自己没什么能力,手上也没有能人,这样的诸侯再加上朱允炆的削蕃政策,肯定是不敢参与这件事情的。
这个其实也是朱允炆失败的原因之一,朱允炆上位之后,主要工作还是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没有像朱棣那样多年练兵。除此之外,明代有本事的武将,要么老了,要么被朱元璋处死了,导致朱允炆自己手上也没有能征惯战之人了。不过皇帝终究是皇帝,即便是这样,朱棣也整整用了四年才打败朱允炆。
第三,就是朱允炆自己说的,其实朱棣出兵这四年并不是多么的顺风顺水,很多次朱棣都是打了败仗的,而且败得很惨,有的时候朱棣如果战斗失败了,甚至会落下悔恨的泪水。当初并不是所有的藩王都不愿意出兵的,毕竟当时的皇帝还是朱允炆,但是这些人被朱允炆拒绝了。
朱允炆和自己的父亲朱标一样,都是性情十分温和的人,其实这种温吞的脾气并不符合做一个好皇帝。朱允炆当时也是这样,不想和自己的叔叔鱼死网破,要不朱允炆也不会仅仅把藩王贬为庶民,而不是直接处死,朱允炆始终都想通过情感的交流让叔叔朱棣“放下屠刀”。
但是他没想到朱棣是铁了心,不管怎么样,他都想拿下天下,当皇帝。在有人请求协助朱允炆的时候,朱允炆表示不要把事情做的太绝,说了一句“莫让朕背杀叔之名”。
这句话比较容易理解,说白了就是朱允炆还对朱棣抱有幻想,不想撕破脸皮,所以即便是朱棣在打了败仗的时候,朱允炆也没有对叔叔赶尽杀绝。但是朱允炆自己也没想到朱棣竟然最终也没有放弃,愣生生的蚕食了朱允炆的江山,成为了大明代的新皇帝。
朱允炆其实没有死,后来他逃到了观音崖,在其中每天诵经念佛,起初朱允炆还想养精蓄锐有朝一日东山再起。但是最终朱允炆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他还曾经留下一句话:“什么王侯将相,不过就是过眼云烟。”连这些事情朱允炆都看得开,也就可以说明为什么当初朱允炆在面对朱棣的反叛时,仍然给了朱棣面子,没有往死打朱棣的大军。
朱棣的成功固然有朱棣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而且朱允炆在后来当和尚的时候,也确实从民间感受到朱棣做皇帝确实比朱允炆强,这也是朱允炆后来放弃起兵打朱棣的原因之一。除了朱棣自己的努力以外,就是朱允炆的原因,还有他的那句“不愿背杀叔之名”,也帮朱棣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也导致了最后不管是支持朱允炆的人还是不支持朱允炆的人都没有出手帮助朱允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朱允炆的一个“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