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秦国工程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都江堰风景
公元前250年,秦昭王当政。李冰是蜀郡的长官。李冰是个懂得人民疾苦的好官。他看到成都,都江堰一带,每到夏季,暴雨连连,岷江洪水泛滥,秋季大水退后又成旱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李冰奔波于山水之间,经过考察他发现了原因:岷江在都江堰西北的崇山峻岭中奔腾不息,流经成都平原后一路向南注入长江。水在山里时湍急流淌,泥沙俱下,可到了平地,流速顿缓,泥沙淤积,河道堵塞。怎样改变这种情况呢?
在李冰的设计下,他们父子带领民众,开山采石,就地取材,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惠及千秋万代的工程——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工程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性的工程,具有防洪控旱,灌溉良田的双重功能。 主体工程有都江鱼嘴,作用是把江水分开;建有百丈堤,防止流水冲刷到河岸;建造内外金刚堤以隔离岷江内外水道;有渲泄内江大水的飞沙堰;有弧状的护岸人字堤;还有内江通道离堆和宝瓶口。从百丈堤一路下来到宝瓶口有三公里之长,当水流到都江堰南边时分成三大支流,进入修好的渠道,灌溉农田。外江继续向南流去,又分成六条支流,六条支条继续分流,最后又分成几百几千条支流,修有一千多公里渠道,用以灌溉良田。 都江堰建成后,彻底改变成都平原的面貌,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直到今天还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著名的世界遗产和旅游胜地。
郑国渠遗址
古时候,陕西渭河平原,辽阔无际,属黄土冲积地带,十年九旱,雨水稀少。种上粮食靠老天,常常是颗粒无收。为了改变这种灾难,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专门请来了韩国水利专家郑国来实地考察。郑国决定修一条渠道,所以后人叫郑国渠。 这个渠道从谷口(今陕西礼泉县东北)开凿,引泾河之水到达中山(今陕西泾阳北)再向东流到洛水,行程三百余里,渠道竣工后有灌溉了几百万亩土地的功能。从此关中平原变成万顷良田。
灵渠景区
到秦始皇时期,公元前214年,他又下令史禄负责开挖灵渠。那时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互不相通,秦始皇就想把湘江和漓江连在一起,从而解决船运问题。史禄是天生的水利工程师,这个艰巨的工程在他的主持开始了。经过考察发现,湘江和漓江发源地都在广西,湘江向东北先流进洞庭湖又进入长江,漓江先是流向东北,然后又大返回向西南流进珠江。在广西兴安,史禄找到两江距离最近的地点,先开挖两条人工渠道。在湘水中堆石填土,建造了一个巨大的如犁铧般的分水岭,七分向南,三分向北。一条向北只有二三公里,注入湘江。一条向南有三十多公里,通到漓江叫灵渠。建造难度非常非常大,工程异常艰巨,整个渠道需要翻山越岭,而愈往南愈高,为了以后方便船运,必须建造很多蓄水船闸,分段蓄水。呈阶梯状。当船从湘江上溯漓江时,先关闭后边闸门,放开前闸,待水持平时向前,进入上一级。这样可一级一级翻越高地。如若从漓江进入湘江,方法则相反。 经过人民艰苦卓绝的劳动,南边很高的漓江终于和北边很低的湘江连成一体。这样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相通,除了旱路,用这条人工运河又开避了一条新的途径。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陆路逐渐发达,灵渠逐渐不用了。现在也是著名的古迹和游玩景点。 古代人民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用他们的智慧,在中华大地上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工程奇迹,实在令当今之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