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国六国衰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严格来说,“齐楚赵魏韩燕”败于秦国,并非完全是自身“衰落”所致,而是“天时地利人和”都比不上秦国更能顺应时代,因此也更强大。
因此,始皇最终能够“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在“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历史大势面前,各诸侯国都如同“滚石上山”“逆水行舟”,稍一松劲儿,便会在时代这部“大书”中翻篇儿了。
一,在众多诸侯中,秦国只是“后起之秀”
进入“战国”一百年的时候,秦国仍然小心翼翼地偏居一隅。秦国由弱变强,始于献公,成于孝公。这是公元前385年—前361年的事情。在这之前,魏文侯重用吴起,掠占河西之地,秦国着实“窝囊”了许久。之后,楚悼王亦用吴起,南平百越,北并陈蔡,败三晋,西伐秦,相当不可一世。楚悼王没于前381年。魏惠王又起,攻破赵都邯郸。再伐赵时为齐军所败。于是,秦国乘机收复河西。魏国迁都大梁,即现在的开封。
尽管秦国就此打开了东进的通路。但至前342年,魏举逢泽之会,仍居霸主地位。羿年,魏再为齐所败。齐遂取而代之。韩魏,地域狭小,且靠近秦国,所以始终惶恐不安。燕赵处地偏僻。此时国力强盛的,就属齐、楚、秦三国了。楚国春秋开始就是强国,更在中部位置。但怀王两次伐秦,皆大败,后来又被秦国骗去和秦昭王“会谈”,结果被扣押,前296年死于秦国。
这期间,齐国约与韩魏伐秦,兵败函谷。前295年,齐再次攻秦。本来齐国已经相当强大,但湣王在位时的前284年,燕昭王用乐毅,合诸侯攻破齐国,湣王死,从此齐国衰落。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本专心开拓周边,不料死于内乱。至此,实际上强国只剩下秦国一个。前279年,白起伐楚,将楚王室赶到了安徽境内。前260年,秦兵伐韩,降赵。战国七雄争霸之战,到长平、邯郸之役,应该算大局已定。前230年起,嬴政发起的横扫六国之战,只不过是打扫战场而已。
二,春秋战国,强盛之国都实行了改革
春秋时期,已经产生了诸侯霸主。凡能称霸者,无不因早早实行了改革。齐国强盛,始于齐桓公任管仲为相。管仲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内政上,把国人分为三部,称“三国”;把郊外分为五属,叫“五鄙”,按年对“三国五鄙”实行“考核”,大大强化了国家治理力度。军事上,实行兵民合一,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及扩大了兵员,又减少养兵负担。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外交上,高举“尊王攘夷”旗号,争取相当部分小国的支持。
这使齐国实力迅速崛起。
春秋时的晋国和楚国,是通过整顿内政增强国力的。郑国的子产,亦曾大力改革,让这个不大的国家,在几十年里未遭大国欺凌。春秋时期,吴、越两国,都曾因改革而强盛,又因奢嬉而沉沦。战国时期,凡大力变法的诸侯国,很快就成为霸主。魏国之强盛,与李悝变法关系太大。他一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二是推行“尽地力”政策;三是实行“平籴法”;四是颁《法经》。李悝被认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吴起,对魏国称霸亦起了重要作用。可惜被魏武侯猜忌,于是到了楚国。楚悼王任吴起为令尹,改革七年,这是楚国最强盛时期。
战国时期,齐国用邹忌;申不害相韩;燕以乐毅为亚卿,都大力实行了改革,这期间,也都是这几国的强盛时期。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属于一种改革。
三,秦国变法最晚,但关键就是一以贯之
战国其他六国,最大问题,在于因改革而强盛,也因改革不彻底,抑或中途夭折而迅速衰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381年楚悼王死后,旧贵族很快叛乱,乱箭射死吴起,军政大权从此集中于屈、景、昭三家贵族之手,楚国也就很快衰败了。
秦国变法最晚。秦孝公继位后,任用商鞅,大力改革。第一轮改革,一是奖励军功;二是编制户籍;三是奖励耕织。十年后,第二轮改革,一是实行仙制;而是废井田,开阡陌;三是统一度量衡。
以上措施,大大增强了秦国实力。前338年,孝公没,商鞅被车裂。不过,即位的秦惠王,继续坚决实行商鞅所作改革。
此后的几代秦王,没有一任对此有过丝毫犹豫。所以,《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这是司马迁引用《过秦论》之语。
相对于六国“三心二意”的变法,秦国——第一,一经变法,坚持到底。第二,实行坚决,不断完善。第三,兴农强兵,惠及百姓。有一种观点,从吴起开始,认为秦楚民风大异,秦兵更善战。民风,可能是一个因素,但绝非主要因素。秦国从商鞅开始奖励军功,鼓励开荒,都是直接有益于百姓的举措。虽然都是民兵合一的制度,但秦国的兵士,无疑会比其他六国军士更能英勇作战。
春秋战国之际,正是铁制工具和牛耕兴起之时。徐中舒先生考证,秦国应当最早普及了牛耕,这大约可以比其他六国的农作效率,提高数倍以上。他认为,这是秦国战国中后期迅速强大的重要原因。
使用了更先进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关系上更能换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在奖励军功,打破了贵族世袭掌控权力的局面,调整了政治上层建筑,这就使“天时地利人和”,都在秦国这边了。
其他六国,必然相形见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