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竞豪奢,那平库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竞豪奢,那平民老百姓们,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魏晋时期,由于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所以在门阀士族与平民老百姓之间就存在了一道天堑。

里面的人处于金字塔顶端,享受着一个国家最丰富的资源,外面的人想进去,但是墙壁太过于坚实,压根就无隙可钻。

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身份地位上,在日常饮食上,魏晋士族门阀竞豪奢,而平民老百姓由于战乱不停,所以几乎始终都处于水深火热的情境之中。

一、在餐饮上,魏晋时期士族门阀竞豪奢,豪奢到了什么程度?

1、王公贵族中,享乐之风盛行

虽然说魏晋时期的局势十分动荡,但是依然阻挡不了王公贵族的享乐之风。魏晋的奢靡之风,从曹丕篡汉开始。其实曹丕的亲爹曹操本人,相比较那些身处国家权力顶端的大人物来说,算是一个比较崇尚节俭的人了。

但是晋朝建立之后,奢靡之风就开始盛行了。有七步成诗的曹植,即便有才,但是其实在生活习性上也是一个比较奢侈的人。《异物制》记载:“陈思王制迤蹄羹,一瓯值千金,号七宝羹。”曹植单单吃一道菜,就吃掉了普通老百姓一家几口好几年的口粮钱,说是豪奢真的不会太冤枉了他。

晋武帝时期,身为皇帝的他更是带头享乐,使得整个上层社会充斥一种享乐之风,晋惠帝这个痴傻皇帝更是留下了“何不食肉糜”的千古一问。

可笑之处在于,上层人士竞豪奢,完全不知道底层人民的疾苦,在皇帝这个一国之君的带动下,奢侈享乐之风逐渐蔓延至整个皇室,最后使整个士族门阀子弟都充斥在这种糜烂的享乐主义中。

2、士族门阀穷奢极欲,在饮食上铺张浪费十分盛行

站在权利顶端的还是皇帝,但是到了后期,门阀鼎盛,皇帝几乎就相当于是一个摆设了,朝堂上的话语权都掌握在少数几个大家族的手中。皇帝虽然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和权威性降低了,但是因他们而刮起的那一股享乐之风可是完全没有被消灭,反而越吹越强烈了。

皇族的享乐使得门阀士族也开始穷奢极欲,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在于饮食方面的铺张浪费。

《晋书》记载西晋太傅何曾的豪奢程度:“进位太傅……然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每天在饮食上就要花上一万钱,还说没有能让自己下筷子的饭菜,我就想问,你还想吃啥?天上的珍馐美味吗?而这位名叫何曾的太傅,他的豪奢程度还不是最高的,他的儿子何劭更是将老爹这个前浪拍在了沙滩上久久爬不起来。“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

这二人不过是门阀士族中铺张浪费又豪奢的一部分人员罢了,实际上在随后的东晋乃至南北朝,士族门阀奢侈的风气不减反增,反而愈演愈烈。

不过,再怎么穷奢极欲,那也只是上层社会的享受罢了,对于魏晋时期底层的老百姓来说,他们的日子除了艰难还是艰难。

二、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竞豪奢,平民老百姓又有着怎样的饮食生活?

1、战乱导致百姓流离,经常处于食不果腹的境地,严重的时候还会“食人脯”

由于处于大动荡大分裂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与此相对应的就是战事也是十分频发的。

打仗对于领导者来讲不过就是一声令下的事情,但是对于靠天靠地犒时令赏饭吃的老百姓来说,战争不仅会使他们担着失去家园的风险,还会让他们贻误农事,面临吃不上饭的困境。

因为战事一旦发起,自保能力差的老百姓为了保命,就只能选择出逃,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

百姓逃荒去了,剩下的土地无人耕种,也就逐渐成为了荒地。而百姓在逃亡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因为无食可吃,无衣可穿,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被饿死或者冻死的情况。

北魏时期,《魏书·高宗纪》:“入其境,农不垦殖,田亩多荒。”可以想见,因为战乱,对百姓造成了多么大的负面影响。

而因为战乱问题,百姓逃命,没办法从事生产,这就意味着那些国家没有办法征收粮食税,这会挨饿的可不止是普通老百姓了,就连那些在战场上拿命拼搏的普通将士们也面临食不果腹的情况。

所以,在那种情况下,已经弹尽粮绝,将所有可食用的东西都吃完了之后,该怎么办?。《晋书》记载:“时大饥,贼帅侯都等每略人而食之,籓部曲多为所啖。”

想一想这样的描述,真的是惨绝人寰。

2、稍微安定的时期,老百姓能吃上几口肉,但是在饮食上主要还是以素食结构为主

魏晋时期虽然动乱,但是总也有暂时和平的时候,因为连连战乱,不仅老百姓受不了,就是民不聊生的情况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性也是影响非常大的,要不怎么一旦新政权建立之初,统治者都喜欢搞与民休息的政策了,就是因为刚刚历经战乱,需要缓和一下尖锐的社会矛盾。

如果社会比较安定,那么稍微富裕一些的人家不仅可以填饱肚子,有的时候甚至还能吃上几顿肉。当时的老百姓饲养的用于食用的家畜主要是鸡和猪,所以,吃肉的时候主要吃的也是鸡肉和猪肉这两种比较常见的。

但是对于当时的平民老百姓来说,即便可以填饱肚子,偶尔可以吃上几顿肉,但是肉质食品依然是十分珍贵的一种食物,在饮食结构上,其实还是以素食结构为主,吃的也大多数都是粗粮。

《宋书•朱修之列传》记载:“尝往视姊,姊欲激之,为设菜羹粗饭,修之曰:“此乃贫家好食。”致饱而去。”

3、受上层社会影响,“民贫而俗奢”,形成了一种比较不好的社会风气

现在有一句话叫做“打肿脸充胖子”,其实这种现象并不独独只出现在现代,在魏晋时期的人们就有这方面的倾向了。

对于中国人,人们用了这样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好客”,对待客人热情大方,客人到来的时候,一定要将家中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对方。

但是生在魏晋时期的人们,其实他们并不具备热情好客招待客人的基本能力。想想,如果一户人家,他们自己都已经没有可以下锅果腹的粮食了,来了客人的时候依然还是要想尽办法让客人吃上一顿饱饭,喝上一壶好酒,为此不惜倾资以俸。

这对家庭的负担来说,该有多重?

《世说新语》记载:“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茬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就我自己的看法来说,虽然这个故事说的是人不能太过看重名利,这样才能获得他人更好的评价。

陶公也因为倾囊相待范逵而获得了高度赞誉和美言几句,但是我总认为,人应该在能力范围之内招待他人,就像帮助别人一样,竭尽自己所能就行了。

像陶公这样家里贫穷的人这种做法,其实在魏晋时期是十分普遍的,而贫民如此,那些稍有一些家底的人家就更是如此了。他们虽然没有钱,但是依然想和上层社会一样过着豪奢的生活。

大抵和前几年喜欢自嘲“拿着34千块工资,却要和工资上万的人一样每天喝一杯三十多块钱星巴克”的人情况有所相近吧!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不好的社会风气,用现代的话来讲,那就是穷讲究。

总结:

都说民以食为天,魏晋时期虽然衍生了魏晋风度,但是那个时期对于老百姓来讲,却是一个比较难熬的时期。

当战争来临的时候,第一个遭罪的总是百姓。战争年代,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化问题,所以到底还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最幸福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