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还有两个不服气的弟弟 上位后是怎么对付他们的

对朱高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熬了二十年终于登上皇位,朱高炽会如何对付两个不服气的弟弟?

前言: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初二日,监国太子朱高炽在北京皇宫内见到了两个人:文渊阁大学士兼翰林院学士杨荣,御马监少监海寿。二人自七月十九日从双笔峰出发,星夜兼程13天才赶回行在北京,为朱高炽带来了永乐皇帝朱棣于七月十八日在榆木川驾崩的密报。

对战战兢兢二十年的太子来说,这可真是一个喜忧参半的晴天霹雳。四月初的时候父皇雄赳赳气昂昂率领军队第五次亲征,谁能想到此一去竟然就此天人两隔。然而皇帝驾崩,自然意味着太子上位。

朱棣剧照

只是目前的形势比较棘手,自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册立太子以来,朱高炽的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就一直对这个储君之位虎视眈眈。现在汉王在外(山东乐安州),赵王在内,若是二人里应外合趁机作乱该如何是好?朱高炽将如何应对眼前的危局?在他登基之后又会如何对待两个弟弟呢?

一切为了登基

表演了一番“哭恸几绝,强起拜受”的戏码之后,朱高炽擦干眼泪,紧接着要考虑一个问题:怎么才能平安继位?面对着这位严厉的父皇,朱高炽二十年始终处于精神上的高度紧张。这位文艺胖青年还偷偷摸摸地写下“翠袖怯寒愁一寸,谁家庭院黄昏信”这样充满悲苦的词句,显然是对朱棣偏爱两个弟弟严重不满。

二弟汉王朱高煦是当年的靖难元勋,虽然最近七八年一直蛰居在山东乐安州,但谁都了解他心底有一颗不安分的心。若是朱高煦效仿当年的燕王朱棣,称自己“矫诏继位”,再来一次奉天靖难怎么办?

三弟赵王朱高燧打一出生就待在北京(当时还叫北平),迄今已经四十多年。朝廷未曾迁都之前,北线军务便是由赵王负责,他在这北京城中的根基,只怕比老爹朱棣当年还要深厚。去年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的那场未遂政变,都了解必然是赵王主使,可是上到朱棣,下到朱高炽,谁也不敢进行追究。

事实上有“好圣孙”皇太孙朱瞻基在,朱棣这个做爷爷的还算为朱高炽父子做了妥善的考虑。本次皇帝御驾亲征,几乎带走了所有的京军精锐,朱瞻基身边还有一支数万人的皇太孙亲军,赵王爷本事再大,靠着留在北京的几千兵马,怕是也很难来一次玄武门之变。如果赵王不足为虑,那么只要自己身边有足够的精兵猛将,也不怕汉王在山东造反。朱高炽擦干眼泪,迅速做出部署:

其一,让皇太孙朱瞻基带着朱棣钦赐的东宫图书赶往开平接手行营军务,这是准备直接指挥明军主力。

皇太子命皇太孙驰赴开平,恭迎大行皇帝龙轝,举大行皇帝初赐东宫图书亲授之曰:“此大行皇帝初授我者。今吾以授汝,但有事报来即用此识。”皇太孙稽首受之,遂有皇太子命行营大小官军悉听皇太孙节制。—《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七十四》

朱瞻基剧照

其二,让都督李谦率领山西都司及行都司随征官军直接返回大同,这是分散军队对于行在的军事压力。

其三,让宁阳侯陈懋和阳武侯薛禄率领精锐骑兵兼程赶回北京,如果汉王造反,行在这边有足够的大将和兵力进行应对。

其四,让妹夫沐昕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太监王贵率领下西洋官兵紧急赶赴南京协助守卫。毕竟此时南京依然是大明王朝名义上真正的京师,绝不能轻易落到汉王手里。

以上一系列措施出台之后,朱棣突然驾崩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可以基本全部消除。等到八月初十日大行皇帝龙轝抵达大内之际,朱高炽的地位更是已经无可动摇。那么接下来,他会如何对付那两位不省心的弟弟呢?

对于赵王:招抚为主

就在朱高炽进行精彩表演的同时,三弟赵王朱高燧就陪在身旁。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变故,赵王在悲痛的同时,肯定也会考虑接下来何去何从。这里要提一句,作为一直留在朱棣身边的老儿子,赵王对于大行皇帝的情感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现在父皇驾崩了,从眼下的情势来看,大哥继位已经板上钉钉,无人可以阻拦。虽说二哥汉王在夺嫡之争中跳得最高,但自己悄悄干的那些勾当大哥肯定门清。这位大哥看上去一团和气,真正掌权之后会变成怎样谁也不了解。为了自救,赵王采取了两项措施:

上表劝进

八月十一日、十二日,行在文武群臣、军民耆老人等连续伏阙上笺劝进,均未得允准。这当然也很正常,毕竟按照规矩需要三推三让。八月十三日,赵王朱高燧作为重量级的宗室亲王出面劝进,也算是自己给大哥纳的投名状。

今不幸父皇宾天,长兄殿下正大宝之位,以奉天地宗社之祀,以主天下万国之众,此必然之理也。而孝思深切,今已累日。继统之礼,未闻明敕所司举行。伏见文武群臣累笺劝进,力辞未允。弟高燧以同气之末,亦惓惓面请早正天位,皆未承允许。夫天位不可以暂旷,生民不可以无主。伏望长兄太子殿下鉴帝王之大经,明皇祖之大训。上遵父皇之遗命,下副臣民之仰望。早正天位,承天统。光祖宗之付托,续太平于万世。—《明仁宗实录卷一》

赵王朱高燧剧照

赵王出面之后,又经过两轮劝进,皇太子朱高炽终于“勉为其难”地表示“国之大计,不敢以不从。人心忠告,不可以终拒。”八月十五日,朱高炽先是身着孝服到朱棣几筵前祗告完毕,随即换上衮冕服到紫禁城奉天门即位,即大明第四任皇帝:仁宗昭皇帝。

九月十三日,赵王上表请立皇后,表中对于皇太子妃张氏自然是极尽溢美之词:“兄嫂皇妃殿下徽柔懿恭,端庄淑慎”。这一次新天子没有推让,赵王一上表,朱高炽立刻让礼部择日具仪行册。

三弟如此卖力演出,做哥哥的自然也不能无动于衷,于是仁宗下旨将赵王的岁禄从一万石增加到三万石,另外又赐他黄金五百两、白金五千两、锦百匹、纻丝二百疋、罗二百匹、纱二百匹、胡椒五千斤,苏木五千斤,钞五百贯,良马百疋。

但与此同时,朱高炽又下旨复鸿胪寺右少卿王勉太常寺少卿,升辽海卫千户王瑜为锦衣卫指挥同知,理由是他们当年揭发了孟贤等人的逆谋。孟贤是谁?赵王府常山中护卫指挥,当年那场未遂政变的“主谋”。仁宗是在不动声色地警告弟弟,不要以为我不了解你以前都干了什么!朱高燧自然清楚大哥此举的意味,九月二十一日,他第一个上表请立皇太孙朱瞻基为皇太子。

高燧叩至亲之末属,摅忠悃于宸严。伏望显册涣颁,慰四海臣民之望。储闱早建,系万年宗社之隆长。—《明仁宗实录卷四》

赵王剧照

自解兵权

十月十一日,仁宗嫡长子朱瞻基被册封为皇太子。作为唯一在京的亲王,赵王以叔父的身份在便殿接受了皇太子的四拜礼。这是家人礼,赵王可以西向而受,也算是对他此前卖力劝立皇太子的回报。当天,朱高燧长子朱瞻坺被册为赵世子,次子朱瞻塙被封为安阳王。

权利享受完了,接下来自然是要尽义务了。十一月初四日,赵王向大兄皇帝陛下请辞常山左、右二护卫。朱高燧非常“谦虚”,认为自己“安坐无事而虚拥三卫”,还不如将左右二护卫上交朝廷,让他们帮助国家戍守边疆。弟弟如此识趣,仁宗自然很高兴,也不吝对赵王的夸赞:“贤弟忠存社稷,忧在国家。河间、东平之贤,无以过矣!”

十二月十四日,赵王陪着皇太子一起护送朱棣灵柩前往长陵安葬。据史书记载,二人都是徒步随行。先帝最喜爱的老儿子和大孙子,陪伴了他最后一程,而且兄弟之间并未祸起萧墙,朱棣在九泉之下只怕也可以瞑目了。

朱家三兄弟剧照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十九日,朱高燧在奉天门向大哥陛辞,正式之国河南彰德府。为了表示自己只爱钱不爱权,临行前朱高燧还敲了大哥一笔竹杠。赵王殿下声称“王府旧存禄米十二万石在京,乞官为运赴彰德”。什么意思呢?就是老三暗示大哥,我的岁禄都存着,没有偷偷拿去收买人心。朱高炽心领神会,大笔一挥下令户部于彰德附近仓内支粇米十二万石送王府并表示“王府之米在京者,朝廷留用”。至于这禄米真的有没有,谁在乎呢?

至此赵王爷成功上岸,仁宗皇帝花钱买护卫,双方大快人心。

对于汉王:提防为主

八月初二日当天,朱高炽就用皇太子令旨的方式要求报讣天下各王,其中自然也包括汉王朱高煦。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朱高炽却并没有让这位二弟在第一时间进京奔丧。当年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禁止诸王奔丧,致使燕王到了淮安也不得不打道回府。这件事在靖难之时被朱棣拿出来反复说,将其作为建文帝的不孝罪名。现在朱高炽也这样做,不怕朱高煦造反吗?

丁丑,上谕将吏军民曰:“皇考太祖高皇帝并建诸子,藩屏国家。皇考有疾,初不令诸子知之。闰五月初十日亥时崩,十一日寅时即歛,七日即葬。踰月始报讣诸王,又不容其奔丧。而信任奸邪,悉更祖法。”—《明太宗实录卷二》

自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蛰居乐安州之后,朱高煦的足迹便再未踏足京师南京或行在北京。这位汉王殿下虽是靖难功臣,但汉王府青州三护卫早已被革去两卫,乐安州城池低矮,兵微将寡。朱高炽在调回陈懋和薛禄之后底气大增,还真不怕汉王在山东举兵谋反。但是倘若让他贸然进京,只怕会祸生肘腋,仓促间难以提防。

汉王朱高煦剧照

直到登基大典顺利举行之后,新天子才于八月二十三日召汉王赴京。从北京往返乐安州,路上总共花了足足二十天,也不了解朝廷特使是不是一路游山玩水去了。九月十二日,汉王朱高煦抵达行在北京,但是仅仅三天后就于九月十五日返回封国。苦心孤诣筹划了数十年的夺嫡大业最终化为镜中花水中月,汉王在北京的这几天里想必内心也会饱受煎熬。

十月十一日,汉王嫡次子朱瞻坦被册为汉世子,第四子朱瞻咨封济阳王、第五子朱瞻域封临淄王、第六子朱瞻垶封昌乐王、第七子朱瞻墿封淄川王、第八子朱瞻坪封齐东王、第九子朱瞻壔封任城王、第十子朱瞻封海丰王、第十一子朱瞻垹封新泰王。

其实朱瞻坦是汉王第三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朱高煦长子朱瞻壑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被册为汉世子,但是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不幸早逝。至于次子朱瞻圻,则一直留在北京充当汉王的眼线。朱棣驾崩的消息,朱瞻圻早在朝廷报讣汉王府之前就已经传递到了朱高煦手上,当时还有情报说朝廷已经调集军队准备围剿乐安州。

对于威胁程度稍低的赵王,朱高炽尚且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对于如鲠在喉的汉王,又怎么能轻易放过?最终在朱瞻坦等人被册封为世子和郡王的同时,朱瞻圻被废为庶人打发去凤阳守皇陵。

至是,悉上瞻圻前所遣报朝廷事数十纸,有妄言朝廷议发兵攻取乐安城等事。仁宗皇帝召瞻圻示之曰:“汝尚凭虚离间吾兄弟,况他人乎?”高煦言:“我其父也,尚于大行前谮毁我,况陛下乎?其罪当诛。”仁宗曰:“稚子不足诛。”即日命往凤阳守皇陵。—《明宣宗实录卷二十》

仁宗剧照

从这则记录来看,汉王这次来京,绝对称得上是惊心动魄。若不是牺牲了一个儿子,只怕难以全身而退。但是《仁宗实录》将此事记在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二月,距离汉王入京已经过去了半年。笔者以为此事应该还是发生在永乐二十二年九月,毕竟朱瞻圻并没有在十月份被封为郡王,说明他此前已经被废为庶人。至于《仁宗实录》修改时间,恐怕也是不想显得仁宗皇帝在继位之初就对汉王如此咄咄逼人。

三月中旬汉王奏请在本年万寿节的时候来朝。所谓的万寿节,就是当朝皇帝的生日,以仁宗来看,就是七月二十三日。对于弟弟的这个请求,仁宗说了一堆车轱辘话,什么“道途暄热”啦,“藩屏之重”啦,归根结底就是你别来。当然谁都没有想到仁宗本人在五月十二日突然驾崩,成为明代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过万寿节的皇帝(别提一月天子明光宗,人家赶上了)。

从仁宗即位后对待汉王的态度来看,他对于这位最不安分的二弟,依然有着极深的忌惮。朱瞻圻所谓朝廷将攻打乐安州的“妄言”,真的是妄言吗?

赵王与汉王剧照

结语:仁宗不仁,是我的个人结论。朱高炽在朱棣这位严父手下做了二十年的太子,怎么会有人以为他是人畜无害的小白兔?当初光禄寺寺丞萧成、署正王鼐涉嫌奉旨虐待太子(即每天只提供两餐,其他零食夜宵一律不给),朱高炽即位后立即将二人诛杀。又比如二妹永平公主、三妹安成公主都支持汉王,新天子登基后立刻将外甥富阳侯李茂芳、妹夫西宁侯宋琥全部削爵废为庶人。

对于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仁宗也是毫不客气。汉王进京奔丧,三天即回,而且还损失了一个儿子。要不是朱瞻圻一个人扛下了所有罪名,汉王这次北京之行只怕也是凶多吉少。赵王被再三敲打以后,不得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放弃护卫,一心只想到封国去做一个富家翁。当然对于识趣的赵王,仁宗还是非常大方。但对于始终别别扭扭的汉王,朱高炽一直保持高度的警惕心。哪怕在他驾崩之后,继位的朱瞻基也坚持老爹的方针,最终将汉王一脉彻底灭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