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为什么那么排斥仕途经济?除了天生的性格之外,后天的教育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在第十六回里,元春封妃后,贾府就奉旨建了一座大观园。
第十七至十八回里,贾元春在元宵节的晚上省亲,去了一步一景的大观园。随着元春驾临,贾府也步入了“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鼎盛时刻。
衔山抱水的大观园里,还有多处风格各异的小院落,其中有一处杏林掩映、茅顶土砌的院子,连贾政都比较中意。
在题匾时就问过宝玉,此处怎样?宝玉说不如“有凤来仪”那边好,贾政差点气晕过去。这一处就是稻香村。
原文中没写贾政有没有带贾环去看稻香村,我想应该也是没去。
第二十三回元春下旨,让宝玉与众姐妹才住了进去。其中就没提到贾环。
说明大观园虽是贾府所建,元春若不批准,他们连使用权都没有。请看原文:
如今且说贾元春,因在宫中自编大观园题咏之后,忽想起那大观园中景致,自己幸过之后,贾政必定敬谨封锁,不敢使人进去骚扰,岂不寥落。况家中现有几个能诗会赋的妹妹,何不命她们进去居住,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却又想到宝玉自幼在姐妹丛中长大,不此别的兄弟,若不命他进去,只怕他冷清了……命宝玉仍进去读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要住的“潇湘馆”,也就是前边说的“有凤来仪”。
因贾元春省亲时认为“有凤来仪”,太过张扬。就命人改成了“潇湘馆”。
元春的谨慎显然是对的,她就是一个刚被宠幸才没几日的妃子,前边还有多位娘娘,又哪敢妄自称龙称凤。
元春做女史时,每日就在权力的枢纽中心工作,因而见过太多的纷纷扰扰。就养成了常怀敬畏之心,低调处世的习惯。
宝玉见黛玉说想住“潇湘馆”,就把最为心仪的这处住宅,让给了林黛玉。他就住进了“潇湘馆”隔壁的怡红院。
而被宝玉嫌弃的风水宝地“稻香村”,就被李纨母子住了进去。
前边元春下旨时,只说让姐妹们和宝玉住进大观园,并没有让李纨母子跟着过去。想必也是李纨主动争取的。
说到李纨母子住进稻香村,这里还要重提,古代推崇的束缚女性的“女子无才论”。
假若是李纨也是按照“女子无才便是德”,打造出来的、两眼一抹黑的女性,那么她也会如同赵姨娘一样,对什么《寒窗课子图》,《孟母三迁》都是不知道的。也就没有了贾兰孜孜以求的志向。
李纨带着贾兰远离锦绣膏粱,过清贫日子,是她最正确的选择。
若是她们母子,就住在宝玉的怡红院隔壁,真的无法想象,每日里看到宝玉与大批美女耳鬓厮磨的贾兰,能成为什么的人?
李纨的这次搬家与《孟母三迁》异曲同工。
作为荣国府里孙辈媳妇的李纨,是个不折不扣的隐形富婆。光月例也足够她们母子,过锦衣玉食的日子。
可这个母亲却并没像赵姨娘一样,教孩子怎么与别人比吃比穿。她甘于远离繁华,隐居在稻香村,和寂寞清贫为伴,过着与农人相差无几的日子。
“条条大道通罗马”,当然成功的标准也不能只用入仕,来进行评判。范仲淹就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明朝时期的科学家宋应星,一生参加了六次科举考试,都没考中。
在他下定决心不再考虑入仕时,却被星探发现,任命为知州。之后就历经数次辞官再被任用的循环往复。
最后一次辞官归隐,是在做了广州知州后。此后再无入仕履历,更是潜心撰写出了,前无古人的实用型科技书籍《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在农业方面宋应星对水稻浸种、育种、擂秧、耘草等生产全过程作了详尽的记载。
从宋应星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即便封建社会多么黑暗,只要有品、有节,都还是能够有一番作为。
因此就不要再用什么贾宝玉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不愿意同流合污,来替他进行粉饰。他就是一个啥啥都不行的草包男。
不想为官,还可以为师、为医、做科学探索等等,能普世的行业多了去了。
一个人自甘堕落,就会有千百种理由。而奋发向上的人,都只有一个志愿,就是我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
第四节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第四十九回里,芦雪广联诗。就是李纨发起的活动,众小姐都穿着各式各样的皮草斗篷出现时。
李纨就穿了一件双排扣的布衣,显得与她们格格不入。还有个家庭贫寒的邢岫烟,也是一身旧衣出场。
而就是这样一片千娇百媚的斗篷群里,反而是冻的耸肩缩背的邢岫烟与李纨,才配得上红梅品格松竹精神。
贾宝玉的堕落,也与贾母、王夫人与元春的娇纵息息相关。
第二十三回里写道:
忽见丫鬟来说:“老爷叫宝玉。”宝玉听了,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兴头,脸上转了颜色,便拉着贾母好似扭股儿糖,杀死不敢去。贾母只得安慰他道:“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不敢委屈了你。”
宝玉就是倚仗着贾母的宠溺,才越来越有恃无恐。而王夫人由于贾珠早逝只有这一个亲生儿子,也是爱如珍宝。
贾政看母亲与太太都对宝玉如此的关怀备至,也就把素日对宝玉的嫌恶减了八九分。
住进了大观园的宝玉,一看满眼的姐妹、丫头、红袖添香处处风景。从此就“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
就这样宝玉就认为志得意满了,再没有别的什么可求。一日突发兴致,就顺手写了几首即事诗。不知怎么传了出去,就有很多势力人,来跟着捧臭脚。
一时竟有人来“寻诗觅字,倩画求题”。宝玉一看,这么轻而易举就能名利双收,不免就越发得意。索性只做这题题写写的外务,彻底荒废了正经学业。
这个时期的宝玉,显然也是最需要引导的阶段。然而教育的缺失,却逐步导致他加速了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