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李典是什么人?他在曹魏的地位如何?

所谓乱世出英雄。李典是曹操手下大将,也是最早跟随曹操征战天下的大将之一,李典有勇有谋,智勇足备,而且,李典的资格很老,按理来说,李典和于禁相当,但比张辽要高,可是,为何李典的地位不如张辽和于禁呢?

李典(生卒年不详),字曼成,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人。

李典早年因为率众补充曹操兵源有功,被拜为阳安都尉,其间不因私而忘公,不因其妻子的求请而过问扏法者,为人称道。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后期,曹操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派遣李典与程昱等将领用船运输军粮。

当时,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带领部队驻扎在河上,断绝了水道,水路是不能走了,曹操下令李典、程昱说:“如果船过不去,就走陆路。”李典与各位将领商议说:“高蕃的部队缺少兵甲,只是依仗水势这一点优势,而且,他们的士兵有轻敌的心思,如果我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攻打他们一定能够取胜。在军队可以不听圣旨,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自己做主就可以,何必拘于法令呢,应该抓住战机,立即攻打。”

程昱也这样认为。于是,李典和程昱立即率兵向北渡过黄河,攻打高蕃,果然取得大胜,水路终于畅通。

此时,足以说明李典智谋过人,而且,在关键时刻,分析问题思路清晰,反应敏捷,能当机立断,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将才。

还有一件事,更能说明李典的谋略非常高,甚至超过了作为五子良将的于禁。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派刘备向北进攻叶县,曹操派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抵抗刘备,战事相持期间,一天早晨,刘备突然烧掉营地,率军撤退,夏侯惇看到刘备跑了,立即率领部队追击刘备,这时,李典劝阻说:“敌人无故撤退,肯定有埋伏。而且,南边的道路狭窄,草木又非常浓密,有危险,不能追击。”夏侯惇不听李典的意见,和于禁一同率兵追击,让李典留守营寨。

《三国志 李典传》记载: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果然,夏侯惇和于禁都中了刘备军的埋伏,遭到惨败,李典得知消息,立即带兵去救援,刘备看见李典的援军到了,于是撤退了。

这一战,李典同样头脑冷静,分析问题很有深度,事实证明,李典的分析完全正确,明显比于禁和夏侯惇高一大截。这足以证明,李典是高于于禁和夏侯惇的将才。

合肥之战,孙权带十万大军进攻,李典和张辽、乐进一起密切配合,李典抛下私人恩怨,和张辽一起率军出击,最终,取得大胜,还差点活捉孙权,此战,李典的表现不低于张辽和乐进,如果李典不配合张辽,张辽未必能成功。

但是,李典的地位却比张辽、于禁低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有两点,其一,李典去世很早,很多能力还没得到充分发挥。

李典死时只有三十六岁,英年早逝,大约在合肥之战后不久就病死了。如果李典多活二十年,李典的成就绝对高于张辽和于禁。

其二,李典儒雅,有长者之风,不与人争功。

李典的名声很好,爱好学问,注重儒雅,有长者之风,在军中被称为长者,从来不与别人争抢功劳。也就是说,李典打仗,取胜之后,他很谦逊,功劳都是大家的。

综合以上两点,因此,李典的地位低于张辽和于禁,如果李典长寿一点,肯定位居五子良将之上。

正始四年(243年),李典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也算是给李典一个补偿了,但他实至名归。今天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