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金钗里的贾元春,几乎是《红楼梦》里最尊贵的女子,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贾元春位列金陵十二钗第三位,排在钗黛之后,曹雪芹能把她放在这个位置,可见对元春的偏爱是极深的。但不可忽视的是,元春虽然在《红楼梦》中的份量很重,但关于她的笔墨却很少,少到几乎让读者做不出基本的人物评价,比如我接下来要说到的这个话题——贾元春的文采。
《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元春出场,曹雪芹终于开始正面描绘元春。其中,关于元春的文化素养,曹雪芹通过一段侧面描写进行展示,原著记:
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通过这段描写,读者很容易先入为主,觉得元春从小教育弟弟宝玉,甚至贾宝玉学的字都是承自姐姐元春,加上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女子,个个才貌双全,位列第三位的元春,必然也是个中翘楚。
单看这些文字,读者很容易形成这样的印象,其实不然,元春的才气其实并不优秀。值得注意的是,元春自己很有自知之明,所以第十八回元妃省亲那天,命众姊妹作应制诗一首,期间元春说过这么一番话:
贾妃写毕,向诸姊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异日少暇,必补撰《大观园记》并《省亲颂》等文,以记今日之事。妹辈亦各题一匾一诗,随才之长短,亦暂吟成,不可因我微才所缚。”
但仅凭这一段,很难令读者信服,因为有可能是人家元春自谦,况且解读论证,向来避讳孤证,单用一例来得出结论,终究不客观。
曹雪芹没有漏掉这一点,他选择用其他方式来证明元春的“素乏捷才,不长于吟咏”,那就是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彼时元春从宫中送出灯谜,让贾府姊妹们猜,同时也让众姊妹写灯谜拿进宫,元春复猜。
很有意思的是,元春的灯谜十分简单,薛宝钗打眼一看就知道谜底,但碍于人情世故,装着猜不出来,思忖半日才写出答案,其他姊妹兄弟也都是如此,最后的结果是,除了迎春、贾环,其他人都猜对了。而姊妹们出的灯谜,元春有没有猜出来呢?原著是这么写的:
太监去了,至晚出来传谕:“前娘娘所制,俱已猜着,惟二小姐与三爷猜的不是。小姐们作的也都猜了,不知是否。”说着,也将写的拿出来。也有猜着的,也有猜不着的,都胡乱说猜着了。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着之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一柄茶筅,独迎春、贾环二人未得。
这里的细节大家要注意,众姊妹自己出的灯谜,难度必然不是很大的那种,因为要给娘娘猜,不敢出得太刁钻,可即便如此,元春还是才思不够,灯谜中有猜着的,有没猜着的,但大家都不敢说娘娘猜错了,稀里糊涂说猜的都是对的。
我们结合这些情节,就会发现元春并不是个才华横溢的女子,至少可以断定,她的才气跟林黛玉、薛宝钗、薛宝琴、史湘云比起来,肯定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元春为何才思乏力,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可以相类比的例子是贾政。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带着众清客,以及贾宝玉游览大观园,为各处建筑题匾,期间贾政就如实解剖了自己,认为他做不来这种诗词吟咏的活儿,原著写:
贾政笑道:“你们不知,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文章上更生疏了。纵拟了出来,不免迂腐古板,反不能使花柳园亭生色,似不妥协,反没意思。”
贾政的诗词水平之所以差,除了天分不够,更大的原因是他浸润官场多年,早已案牍劳烦,心思更多用在实实在在的差事上,吟诗作赋就被搁置,几十年如一日,导致现在想作诗也做不出来好的。
元春也是如此,她当年进宫当了女史,其后封为贤德妃,这中间过了数年,元春的才气怕是早已被磨平了。包括元妃省亲期间,让众姊妹作诗,作的也是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导致在场的林黛玉心中不快,觉得不能大展其才,于是随便敷衍了一首五言律,只为应景而已。
综上,通过对《红楼梦》原著各处细节的分析,我个人认为元春缺乏才气,和“堪怜咏絮才”的林黛玉,博学广识的薛宝钗等人,是有绝对差距的。元春的实力主要展现在对家族命运的把握上,事实上,她也是荣国府名副其实的政治脸面,这恐怕才是元春被列为金陵十二钗第三位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