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焦尾琴的起源就是它是用一块经火烧过的梧桐木制作而成的一张琴,因该琴的琴尾部分正好留有一块烧焦痕迹,从而得名。
2.“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3.后遂用“焦尾琴,焦尾,焦桐,焦琴”等指美琴,或比喻历尽磨难的良才,未被赏识的宝器;用“桐尾焦,桐爨,爨下桐,爨下残,爨下余,良才入爨”写良才不得其用,或比喻遭受摧残,幸免于难。
4.琴有五不弹: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
5.明赵震元《为袁石寓(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霞壮日暧,咏幼丝于曹碑;薇省风高,识焦尾于班管。”
6.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提到,郭襄曾在少室山林中聆听“昆仑三圣”何足道以焦尾琴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