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得知男女的检查 看看是生男或生女

有哪些方法呢?

2个直接,2个间接

性别的确是妇产科临床上,不可否认的准爸妈会非常关心的重点,有些孕妈咪甚至每次回来产检都会问:『今天可以知道是男生或女生没?』以下就赶紧为大家介绍孕期可以透过哪些检查,直接或间接得知新生命的性别,稍稍满足一下准爸妈的「窥知」欲望吧!

1 WAY 高层次超音波 检查

利用超音波检查是目前正常妊娠妇得知胎儿是男是女的普遍方法。苏怡宁医师表示:「在怀孕12周之后(通常会在14~16周)的超音波检查,因为可以看到胎儿的性器官,所以可以得知男婴或女婴。」然而坊间对于检查结果有一种说法是:男婴的准确度高于女婴。对此,苏怡宁医师认为,检查结果的准确度和性别较无直接关系,较多是和以下因素有关:

1.超音波机器的分辨率。 2.胎儿的姿势。3.妈妈的肚皮厚度。另外,苏怡宁医师叮咛:「虽然怀孕12周以后就可以用超音波看出胎儿性别,但在27~28周时判断的正确率会比较高。」

2 WAY 羊膜穿刺术

羊膜穿刺术主要是为了诊断胎儿是否有染色体方面或神经管的缺陷,通常在怀孕16~20周实施。「由于该检查可以得知胎儿的染色体,因此也可知道胎儿的性别。虽然准确度可达99.9%,但这并非进行羊膜穿刺的本意,加上有千分之1~3的流产机率,所以,医界不赞成只为了测知胎儿性别就做羊膜穿刺。」苏怡宁医师如此道。

3 WAY 绒毛取样术

又称「绒毛采检术」,通常在怀孕8~10周时做。主要目的和羊膜穿刺术一样,是为了诊断胎儿的染色体是否正常,但也有人用来诊断胎儿的性别。据悉,因为它可以检查的时间很早,所以有人利用来诊断胎儿的性别。但苏怡宁医师提醒:「目前的绒毛取样术虽然技术已安全许多,但它仍有1%左右的流产率,还可能有伤害到胎儿(造成其手脚的残缺)的事件发生。所以千万不要单为了测知胎儿性别而接受这种检验。」

4 WAY 妈妈抽血(做胎儿细胞分析)

这是很多孕妈咪在一怀孕就很在意宝宝性别者,会自费到一般诊所去做的一种安全性极高的检查方法,它的原理是利用抽妈妈的血液侦测胎儿细胞及DNA而得知胎儿性别的方法。苏怡宁医师表示,这种检查确实可以查出胎儿性别,但在医学上缺乏标准化的作业规范,加上来源有不足之虞(该次采集的母血可含有的胎儿细胞并不一定完整),而且准确性也有待商榷,所以正式医疗体系的医院并不会有此检查。

有必要检查吗?

技术OK,道德SAY NO

对于本意并非做男女检查的羊膜穿刺及绒毛取样术,苏怡宁医师进一步解释:「人类的第46对染色体究竟是XX或是XY,决定了人类的性别,而得知这对染色的方法只需透过简单的筛检即可,所以医学上的技术虽然没有问题,但医生通常不会主动告知孕妇胎儿的性别,除了因为非关胎儿正常与否、健康与否,医生也要避免成为卫道人士的道德指责,或是医疗纠纷等问题。」为什么会牵扯道德及纠纷问题呢?苏怡宁医师说大约20年前,台湾医学界刚施行的「绒毛穿刺」,那时原本的立意也是要检测胎儿异常与否,但因为那时施行时间定在孕妇怀孕5~6周即可进行,但胎儿此时的发展变数仍多,容易造成胎盘血栓,影响末端肢体发育,导致肢体缺陷的案例层出不穷,所以后来一度被禁止施行,直到技术更臻成熟以及施行时间延至怀孕10~12周后,绒毛穿刺术才被解禁。 另外,这项检查附带也让准父母在非常早期即可得知胎儿的性别,这对男女失衡问题较为严重的东方社会尤其有负面影响,所以鞑伐声不断。然而这段绒毛穿刺检查的医学插曲至今似乎仍有影响,例如很多孕妇被告知不可做任何侵入性检查(例如大于34岁孕妇建议做羊膜穿刺)。

胎儿健康大于性别

总之,苏怡宁医师强调:「在孕前确实有很多筛选生男生女的方法,例如;洗精虫及胚芽着床前诊断(PGD),先进国家如欧美,也有人利用它来做家庭平衡用,但一旦已经怀孕了,胎儿的正常、健康远大于性别,若非为了检查胎儿异常,建议准爸妈不要央求医师做相关检查,或一定打破沙锅问到底是男是女。很多老外甚至不希望医师告知胎儿性别,而大陆的正规医院据说也是严禁告知孕妈咪怀的是男生还是女生喔!」

有此一说!

民间是男是女目测法

对于哪些中国人流传下来的从孕妇的外貌,判断胎儿性别的方法,虽然苏怡宁医师斩钉截铁地表示,这些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方法!但猜一猜孕妇胎中娃儿性别好像也是一种乐趣,所以以下就为准爸妈们整理供作参考啰!

5 WAY 从孕妈咪肚型来看

孕妇的肚型尖凸,会生男孩;肚型浑圆,则生女孩。

6 WAY 从孕妈咪肤质来看

观察孕妇容貌与皮肤的变化:如果孕妇的容貌变得漂亮,皮肤变得光滑,可能生女孩;反之,容貌变丑、皮肤变得粗糙,甚至脸上长满青春痘,则可能生男孩。

7 WAY 从孕妇口味来判断

这是测验第二胎的方法。就是孕妇的口味如果与前胎不同,则胎儿的性别也会跟前胎相反。

8 WAY 从胎心强弱来判断

一般认为胎儿心跳较强且较慢的话,胎儿是男生的可能性较大;反之则是女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