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奢有哪些政绩?他打赢了廉颇、乐乘都不敢打的仗

赵奢,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因屡立战功,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人们便称他的儿子赵括为“马服子”。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赵奢就是“纸上谈兵”赵括的父亲,马超的祖先。他以前是一个税官,但是却打赢了连赵国大将军廉颇、乐乘都不敢打的仗。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仅他自身被封为“马服君”,也使得他儿子赵括的地位水涨船高,这才有了后来的长平之战惨败结局。

税务官赵奢

赵奢原本是赵国负责征收田租的官吏,也就是税务官。

当时,“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势力庞大,不肯依法纳税,赵奢却不畏强权,连杀了9个平原君家的当权管事之人,使得平原君震怒,想要杀死赵奢以泄愤。

赵奢则给他讲述了一番大道理,没有国哪儿来的家,赵国不强,平原君也是无根浮萍,只有国家强盛 ,他才能更被人看重。

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彊,国彊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平原君不愧是四公子之一,虽然赵奢得罪了他,但是心胸气度不凡,不仅不计前嫌,还将他举荐给了赵王,得到了重用,掌管全国赋税。

瘀与之战

公元前270年,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瘀与,赵惠文王急忙招国之柱石廉颇商议,问道:“瘀与能救下来吗?”

廉颇摇摇头道:“道远险狭,难救。”

赵惠文王显然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于是招来当时仅次于蔺相如的乐乘,没想到乐乘跟蔺相如一样,觉得根本没希望。

赵惠文王这才找赵奢商议,赵奢却给了不一样的说法:“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言外之意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非常想打这一仗的赵惠文王估计听都没听进去他说的是什么,主要有人敢打,就达到了他的目的,于是果断任命赵奢为将,率军解瘀与之围。

瘀与之战的过程并不复杂,但是却将军事家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赵奢用出奇制胜的谋略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一战不仅让当时威势正盛的秦国遭到了一次最大的挫折,展现了赵国的强大军事能力,更是打响了赵奢的名气。

胜利回朝之后,赵奢被封为马服君,地位与廉颇、蔺相如平起平坐,也被列入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八大名将之一,唐朝建立武庙之后,位列六十四名将之一。

因为被封为马服君,他的子孙就以“马服”为姓,后来又改成单姓“马”,东汉开国元勋之一的伏波将军马援就是其后代 ,东汉时期大儒马融、马日磾都是马援后人,三国时期马超也是。

背景

此时的秦国国君是秦昭襄王的,但是秦国做主的却是宣太后芈八子,太后的异父弟魏冉有拥立之功,独揽大权,为了扩大自己的封地陶邑,就派人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

公元前271年,由魏国入秦国的谋士范雎被秦昭襄王看重,就向秦王献策 ,说攻打齐国的刚、寿是战略错误,因为中间还隔着韩、魏,难以固守,建议采取“远交近攻”策略。

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於秦。……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秦昭襄王欣赏范雎的见解,将其任命为客卿,参与军事,于是制定了先用兵攻打韩、魏以“断山东之脊”,寻机攻打赵国的策略。

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派胡阳率领大军攻打赵国瘀与,这才有了赵惠文王召集廉颇、乐乘问策的一幕 。

对于廉颇、乐乘而言,瘀与之战不好打是一回事,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瘀与原本是属于韩国,到赵国手上不久,而且地处偏远,还得面临一直以来都压着他们打的强秦,因此觉得胜算不大,更主要是没有必战的决心。

而赵惠文王则不同,无论瘀与是什么情况,它现在是赵国国土,身为国君,守护国土是神圣的责任,这才一而再,再而三地找人询问,其实他不是想问这一战能不能打,而是想问:“谁能替寡人接瘀与之围?”

因此,赵奢的出现可算是解了他的大围,也解了赵国之急,更是止住了秦国扩张的步伐。

从个人来看,赵奢有勇有谋,这一战是名将崛起的一战,铸造了他的个人神话。

从国家来看,他守住了赵国的疆土,为君王解忧,让败军已久的赵国整体士气大涨。

从大局上而言,强秦的兵锋受到极大的挫折,阻止了秦国东进的步伐。

有这样的战绩,如何不值得炫耀?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战绩,当赵国再次与秦国对峙的时候,才会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奢之子代替老将廉颇,估计也是觉得赵奢的儿子必然能像当年赵奢一样,再次给赵国带来一场大胜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