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197年—264年),字士载,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其人文武双全,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时期,一般自称都称名,邓艾有口吃,每次提到自己总是“艾、艾……”艾个不停,于是司马昭故意戏弄他,问道:“你老是‘艾、艾’,到底有几个艾啊?”
邓艾回答:“所谓‘凤兮凤兮’,还是只有一只凤而已。”
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准备废掉太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大臣周昌也有口吃,他劝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不奉诏。”
因此有了“期期艾艾”这个成语。
司马昭能与邓艾开这种玩笑,说明他还是很信任邓艾的,可惜邓艾偷渡阴平,灭亡蜀国之后,膨胀了,做了几件事让司马昭对其起了猜忌之心,最终惨遭钟会手下杀害,几个儿子也被诛杀殆尽。
1.邓艾因司马懿而崛起
邓艾曾经是新野一代的大族,但是在他自幼丧父,加上战争频发,到他长大的时候,已经落魄,因为有口吃,一直做着小吏,难有进身之路。
四十多岁的时候,因为吞吐受到司马懿赏识,从此才开始他的辉煌人生,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也可以说他是司马懿的忠实拥护者。
2.灭蜀之功
公元263年8月,魏国分兵三路伐蜀,已经67岁的邓艾以征西将军的身份率兵三万人,由狄道进军,主力是钟会率领的10万大军,趁虚取汉中,然后直驱成都。
最后,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偷渡阴平,出其不意直抵江油,然后败诸葛瞻,攻破绵竹,一鼓作气攻陷雒县,逼近成都。
在谯周等人的劝导下,蜀汉后主刘禅开城投降,蜀汉灭亡。
然而,携灭一国之大功的邓艾,不久之后就被收押,而后被杀。
3.居功自傲
自古以来,武将以开疆拓土为毕生追求,而功大者莫过于灭一国,生在三国时期的邓艾,有了如此巨大的功绩,不免有些飘飘然。
他先是派人将在绵竹战场上死亡的双方将士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为京官,宣扬自己的武功。
又对蜀汉士大夫们夸耀:“你们幸亏遇上我,所以才有今日。如果遇上像吴汉这样的人,你们早被杀掉了。”他还说:“姜维也算一时的雄杰,但是与我相遇了,因此也到了穷途末路。”
如此沾沾自喜或者说居功自傲的人,自然不得人心,很多人表面上夸赞,背后却对其嗤之以鼻。
4.一心灭吴,承制拜官
魏蜀吴三分天下,邓艾有了灭蜀之功,又惦记上了吴国。于是,在灭亡蜀国之后,他就向司马昭上书,提出了自己对局势的看法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封赏蜀国官员,以及蜀后主刘禅,他建议将刘禅暂时留在成都,并封为扶风王,还将他的儿子封为公侯等等。
邓艾一心灭吴,他的策略确实具有远见卓识,可惜他身为带兵在外的将领,擅自承制拜官,置司马昭于何地?
何况,此时的司马氏还没有称帝,皇位上坐的还是姓曹的,他这么做让司马昭如何放心得下?
鉴于邓艾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司马昭给了他机会,让监军卫瓘告诉邓艾:“此事应上报,不宜马上实行。”
可是邓艾显然已经被灭蜀的功勋烧毁了他的脑子,竟然再次上言:“我受命征讨,有皇帝的服策,敌人首领既然已经投降,就应该按照旧制予以官职。”还说什么“大夫出守外地,如果遇有保卫国家、有利国家的事,专断是可以的。”
眼见邓艾已经居功自傲到这个地步,钟会趁机向司马昭诬告他谋反,已经露出叛乱的苗头。
于是,朝廷下诏将邓艾与长子邓忠收监,准备带回京城受审。
而手握重兵的钟会才是真正想谋反的那个,通过司马昭的手令,将邓艾收押之后,掌握了邓艾的那支部队,掌控了局势。
可惜,钟会也是志大才疏,谋事不密,很快灭亡,而正在押送邓艾父子的卫瓘得知钟会叛乱,因为参与诬陷邓艾,担心遭到牵连,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派人杀死了邓艾与邓忠。
邓艾死后,无人为他伸冤,他在洛阳的其他几个儿子也被诛杀,只有孙子和妻子被发配到西域,才能留下一命。
邓艾之死,根本原因是钟会要谋反,所以才诬陷邓艾,希望将他支走,可是司马昭之所以相信,还是由于他自己太过膨胀。
有了灭蜀之功伴身的邓艾,已经看不清自我,看不清局势,不仅觊觎灭吴之功,更是已经有胆气反驳司马昭,尤其是还用“有皇帝的符策”来强硬表示自己的态度,岂不知这已经犯了大忌。
且不说,本来魏国局势复杂,自司马懿诛杀曹爽,架空曹氏之后,不臣之心昭然若揭,经过两代人的经营,魏国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司马昭之手,可是毕竟还没有代曹,对其他有功劳、或者有兵权的臣子本来就是处处提防。
哪怕此时司马昭已经称帝,已经有灭一国之功的邓艾,也不太可能参与灭吴之战,魏国本来占据大势,岂能缺一个灭吴之人,如何会让一人拥有灭两国之功,岂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虽然邓艾因为受司马懿提拔,以司马氏心腹自居,可是一朝得意便不知所以,飘过头了,最终死得可谓是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