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内阁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内阁是明朝的最高权力机构,在里面担任职务的官员被称为内阁大学士,地位极其尊崇。明朝绝大多数权臣都有内阁任职的经历,比如杨士奇、严嵩、张居正。不过,内阁在明朝初年却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机构,充其量只能算是个“打酱油”的角色,那么内阁是如何登上权力顶峰的呢?
/c/5d69ece72c2e7.png"/>
明朝开国之初承袭了元朝的官僚体系,在中央设立了三大最高权力机构,分别是: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领辖六部,长官是被尊为百官之首的左丞相和右丞相。大都督府是最高军事机构,掌管全国军队,既有统兵权,又有调兵权。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这三大最高权力机构及其下属单位包揽了全国上下的大小事务,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只要用人得当,协调好这三大机构的关系,基本就可以让国家顺畅的运行下去了。
可是,朱元璋是位疑心极重的皇帝。他对大臣非常刻薄,又因此认为大臣们必然对他心怀不满。于是,他经常对大臣们进行敲打,臣下们一旦犯错,能重罚的绝不选择从轻发落。朱元璋在位31年,期间被处死的官员及其家属数以十万计,其中多数都是冤假错案。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怀疑左丞相胡惟庸图谋不轨,于是下令将胡惟庸株连九族。由于朱元璋早就不满大权旁落,于是他便以“胡惟庸案”为契机,撤销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这三大最高权力机构,由自己主持国家的行政、军事、监察大权。可这样一来,原本一群人干的事情,现在全部要朱元璋一个人来干,他自然就忙得不可开交了。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劳模皇帝”,但这种堆积如山的工作还是让他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为了能提高效率,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从翰林院召集了一批低品级官员到身边帮他处理政务文案。这些官员被分配到皇宫中的六座大殿里帮助皇帝处理文案工作,他们的职务和他们的工作场所相对应,分别是:华盖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这便是内阁大学士的雏形。不过,此时的大学士和明朝后来的大学士还有天壤之别。这些大学士当时仅仅是正五品的中层官员,工作性质类似于现代的秘书,并不掌握实权。
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功夺取了皇位,是为永乐皇帝(在位时间1402年至1424年)。永乐帝虽然也算得上一代雄主,但他无法做到像他父亲朱元璋那样整日埋头处理国事,于是他便设立了一个新机构:内阁。内阁成员全部由大学士担任,他们的权力比洪武朝时期大了许多,可以向皇帝提出建议,并接受皇帝单独指派的任务,但此时的内阁仍算不上权力机构,
1424年,当洪熙皇帝登基后,内阁大学士开始成为朝廷最高等级的实职官员,享有崇高的头衔和丰厚的俸禄。在很多时候,内阁大学士还兼任六部尚书,他们在礼仪上也优先于其他文官,同僚们尊称其为“阁老”。与此同时,皇帝授予内阁票拟的权力,所谓“票拟”就是将全国各地送来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大学士“用小票墨书”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到奏章对面供皇帝参考。在很多时候,这些建议往往成了皇帝的最终决定。自此,内阁就成为了大明王朝权力的中枢机构,
参考文献:《明史》